余晖壮行色,足迹写人生
人生须立志,志当存高远。心志是事业之门,实践是创业之旅。旅程的尽头不管在哪里,总是会有果实等待跋涉不止的人去摘取。孔夫子晚年的盛事伟业,可以简概为一句话:为赓续西周礼制文明,应时代所需补偏救弊、欲求实现仁政德治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影响最为显著者,一是孔夫子率领弟子寻求大展宏图的机遇而周游列国;二是桑榆之年肸肸舋舋整理“六经”,揭开了自觉建设民族文化的新篇章。此项内容于本书“孔子整理‘六经’臆说”篇中多有论及,所以这里以“余晖壮行色,足迹写人生”为题,集中述说前者故事:
年逾半百、生活优裕而地位尊宠的孔子,不甘虚掷年华壮志成空,迎着艰难险阻,在漫漫征程中周游列国14年,罄其全力先后游说72位公侯权要,宣传仁政德治。尽管连续碰壁,饱尝了人间的屈辱与患忧,最终的结局也没能如愿以偿。然而他周游列国的征程却闪烁着生命的余晖,用坚忍的足迹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并为整理“六经”典籍,保存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之光,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力量。
孔子及弟子出游的目标首选卫国,而且前后客居卫国达10年,这其中自有缘由。卫国是姬姓,始封周武王弟康叔,也是周公之弟,鲁为周公的封地。鲁卫两国的关系,孔子说:“兄弟也。”(《论语·子路》)春秋后期两国同步衰落,孔子奔卫志在“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说苑·贵德》)。孔子推行德治仁政需要实践活动的天地,他希望卫国能成为实现理想的政治舞台。孔子的抱负也如久旱之后人们企盼的甘霖雨露,所以孔子与弟子进入卫国边地仪(河南兰考县境内)这个城邑之时,镇守边界的官员立刻要见孔子,叙谈衷肠:“你们几位弟子不必担心师长没有官做,天下黑暗无道,时间已经太长了,上天必将以你们的师长孔子作为发布政令的木铎”,好叫天下百姓听点福音,得点安慰(《论语·八佾》)。师生听了这番话备受鼓舞,在通往卫国都城的路上奏起了畅想曲。
冉有驾车鞭马飞驰,师生望着坐落在平原上较为稠密的村落,孔子惊叹道:“这儿人真多啊!!”冉有接过话茬问:“人已经多了,又该怎么办呢?”老师顺口应答:“先让他们富起来。”冉有追着问:“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老师斩钉截铁地说:“要把教育紧紧地跟上,使他们懂得礼义廉耻。”(《论语·子路》)卫灵公得知孔子师徒远道而来,特别高兴,款待了孔子师徒,却没有谈及国计民生的大事,更没向孔子请教治国为政之道。弟子顿感一瓢冷水泼头,凉了半截。孔子倒很坦然自若,广泛与人接触,了解和熟悉社会各阶层人的精神状态。一天,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为人风度,说:“听说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公明贾回禀道:“这话传得过分了。老先生是该说的说,别人也就不讨厌他讲的话了;该笑时就笑,别人也不讨厌他笑了;符合礼义的财就拿,别人就不讨厌他贪了。”孔子信服地点头称是:“原来是这样,怎么传走样了呢?”卫国上下凡与孔子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可亲近的宽厚长者,胸怀坦荡,心气和平,没有一丝的愁容。
有时老夫子独自一人敲起磬来,在音乐的审美中遥想深思,使自己灵动的心弦和乐曲的旋律合拍共鸣。一天,老夫子又沉浸在磬乐美妙的意境中,他敲着敲着,有位挑着草筐的人从门口经过,意味深长地叹道:“有忧世的心思啊!”过一会儿又说:“轻轻的声音,好像表白没有人了解自己。既然没人了解,干脆停止算了吧。人生好像蹚水过河,水深就穿着衣服蹚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蹚过去。”孔子听了,跟着评说道:“讲得真果断坚决啊!如果真像蹚水那样就没什么困难可言了。”孔子在困境中,对渺茫的前景从容等待。挫折临头也似寻常,毫无凄凄惶惶。时光如流,十个月过去了,卫国朝廷仍无一点儿任用孔子师徒的消息。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由卫国向陈国进发。
卫陈两国间,夹着一个匡地,昔日鲁国季孙氏家臣阳虎得势的时候,曾欺凌过匡人,一股怨气总憋在匡人心里,伺机报仇。孔子长相有类阳虎,而弟子中名叫颜克的人曾参与阳虎侵扰匡地的暴虐行径。当师徒进入匡地,颜克被匡人认出,又误认孔子是阳虎,师徒立即被围攻拘禁,有人提议杀掉貌如阳虎的孔子。子路怒不可遏,操起戟打算与匡人拼个死活。孔子立刻制止子路莽撞无礼的举动,宽慰弟子们说:“周文王死了以后,过去的文化遗产还保存在我这里。天如果要废弃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它了。”最后充满自信道:“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为安定弟子情绪,化解因误会导致的冲突,孔子叫大家随着他唱歌。子路遵师长的嘱咐,弹琴而歌,孔子和弟子和之,同支歌曲,反复唱了三遍,围攻的匡人被感化得醒悟过来,纷纷自动撤离。一场生死搏斗的灾祸,化险为夷,老师处变不惊、临事从容不迫的表现给弟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孔子师徒脱离匡人的拘禁威逼,仅仅走出15里,到了蒲地突然再遭拦截。恰逢这时卫国贵族公叔戌被卫驱逐出境,在蒲地叛乱。公叔戌指派了五辆战车跟随孔子的弟子公良孺。公良孺长得魁梧、有勇力,率先与蒲人搏斗,经过弟子勇猛的斗争,蒲人恐惧起来。主动与孔子谈判,条件是“苟毋适卫”,“我们就放过你们”。孔子接受了蒲人的条件,订下了盟约。师徒一离蒲,孔子又带弟子返卫。子贡颇感疑惑问老师:“盟可负邪?”老师解释说:“胁迫所订的盟约,连神都不接受,何况人呢!”(《孔子世家》)师徒又回到了卫国。这次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的家里,蘧伯玉是远近闻名的贤德之士,对孔子师徒自然体贴关心。
卫灵公知得孔子返回卫国,委派自己的夫人南子接见孔子。南子虽然持国政,但生活作风不好,名声狼藉,出于礼节规定孔子还是应邀会见了南子。子路大为不满,认为有失体面又误大事。孔子解释不成,发誓说:“假如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叫上天厌弃我!叫上天厌弃我!”(《论语·雍也》)孔子内心对卫灵公的这种接待方式也很不满意,见到南子的举止行为,愈觉得灵公年老昏庸,特别失望地叹道:“算了吧,我没见过爱慕德行像爱慕美色那样热切的人啊!”(《论语·卫灵公》)他很快率领弟子去卫直接回到鲁国。这期间—个不幸的消息传来,让孔子悲痛不已。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郑国重臣子产病逝。孔子亟称子产为政、为人高风亮节,惠及百姓美名不泯。《论语》多处记孔子颂赞子产的话。子产思想曾对孔子的心灵世界产生过深刻影响。孔子即闻耗音,便潸然泪下,边哭泣边叙说:“子产啊,子产,‘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孔子居鲁近一年时间,又率弟子到卫国,灵公立即热情地接见了孔子,虚心向孔子请教战略战术的内容。这对孔子如当头一棒,十分懊恼,明确表示:“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还略知一二,军队布阵打仗的事,我压根就没学过。”(《论语·卫灵公》)第二天孔子赶快领着弟子离开了卫国。这回师徒的走向是经曹奔宋。路上年近花甲的孔子显得轻松活跃,看见一群被他们惊飞的野鸡没有一只离伴独翔的,油然生慨:“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意味着我们团结紧密的师徒,好似山中野鸡,奔波不止,何处是归宿呢?孔子始终不渝的达观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弟子,使他们身处逆境亦不沮丧颓靡。路过曹国便到了宋国。孔子和弟子们选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引起了宋国司马桓魋的强烈不满,马上纠集一伙人把树砍掉,拉开架势,大打出手,决心杀死孔子。司马桓魋的无名烈火从哪儿燎起来的,《礼记·檀弓》称:孔子“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便说:“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孔子对造石棺椁费人力、耗时日、没意义的愚蠢做法很不赞同,因而招来了不小的麻烦。孔子急中生智,迅速换了便服,悄悄走过宋国。(《孟子·万章上》)行进间,弟子们不断催促老师加速前行,孔子不慌不忙地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可见孔子这位教书先生,应变能力非同寻常,而处变不忧、不惧的精神,尤令人钦佩。
师徒赶路,疲惫不堪,进入郑国都城熙熙攘攘的行人,把师徒一行人冲散了。孔子劳累得站在城东门旁歇息,弟子们一时慌了手脚,到处寻找老师。子贡在询问中,有位经过东门的人看见过孔子失意潦倒的样子,所以告诉子贡说,见过一个老头,“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找到老师,把原话如实转告孔子,孔子欣然自喜,高兴地笑着说:“我形貌倒不像狗,但的的确确像一条丧家的狗,是这样呀,是这样呀!”(《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师徒没在郑国停留,就辗转来到陈国,孔子同弟子暂时栖息在司城贞子的家里。为了缓解眼前生活的窘境,孔子出仕做了陈湣公的宰臣。(《孟子·万章上》)过了不久,楚派兵伐陈,陈都城西门在战火中烧毁。楚人靠当地陈国人修复城门。孔子离开陈国经过西门时,特意面对众多的陈民在车上不俯身、手扶车前横木来示敬意。子路纳闷,问老师为什么失礼,孔子解释说:“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轼也。”(《说苑·立节》)孔子学行一致,言传身教的师德与育人途径,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孔子在陈时,鲁国季桓子病故,季康子继立,欲召61岁的孔子回到鲁国。孔子在外未曾忘怀故园,闻知消息,当着弟子叹道:“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心气很盛,而行为粗率简单,虽文采都有可观的成就,我却不知道该怎样去节制、指导他们。”(《论语·公冶长》)
孔子师徒没动身返鲁,就自陈迁蔡。(《孔子世家》)时逢有位楚国大夫叫沈诸梁,他的封邑在叶城(河南叶县南),人们称他为叶公,他新得蔡地,听孔子一行奔蔡,闻讯拜访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关键就在于“使近处的人民感到喜悦,远处的人民来投奔归附”。孔子的话引发了叶公想起了另一件事。他说:“我的家乡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便去告发了。”孔子就事论事,告诉叶公:“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所讲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的品德就在其中了。”(《论语·子路》)叶公觉察这位博学多闻的道德家,与自己谈话不够融洽,总是隔靴搔痒,于是产生不少疑窦,叶公找个机会去访子路欲探孔子底细。子路给叶公吃了闭门羹,闭口不答叶公的问题,叶公只好讪讪走开。事后孔子知道了则对子路说,你怎能不搭理人家呢?你为什么不说“那老先生做人处世呵,发愤时竟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则忘记了忧愁;简直连自己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说这些就足够了”。(《论语·述而》)子路听了颇觉得自己憨直。
正当孔子师徒准备考虑下一步到哪儿落脚之际,孔子过去的弟子佛肸,在晋国做了大夫范中行的家臣,身任中牟城(河北邢台和邯郸市之间)的行政长官。鲁哀公五年(前490)晋国赵简子攻打范氏,包围中牟,佛肸奋力抵抗。危难当头,急召老师相助。(《左传·哀公五年》)孔子闻讯计划起身驰援,子路挡驾,直冲老师说:“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叛变,你倒偏要去,为什么呢?’孔子说:‘是的,我说过这话。然而不是也有这样说法吗,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一个匏瓜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孔子执意想去的心理是时刻寻求实施政治主张的机会,表现出至老不倦、竭力行道的顽强精神,但因战事阻路,计划告吹。
孔子率领弟子则往还于陈蔡之间。在去蔡国路中孔子见到唤作长沮、桀溺的两个人一起耕田,孔子很欣慰,以为不必走冤枉路了,就让子路前去打探渡口在何处。长沮问:“那驾车的人是谁?”子路答:“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惊讶地说:“是大名鼎鼎的鲁国孔丘吗?”子路答:“是的。”长沮不耐烦了,说:“那他自己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没招了,转去问桀溺。桀溺没好气地问:“你是谁?”子路答:“是仲由。”桀溺说:“是孔丘的徒弟喽。”子路应答后,桀溺长叹一声道:“世上纷纷乱乱,礼坏乐崩,如滔滔大水弥漫,天下都是一个样子,你们和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倒不如跟随避开整个社会的人呢。”边说边干他的农活。子路怏怏不乐地赶到孔子前,实话实说,孔子怅惘若失,自叹道:“人与鸟兽是不可同群的,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谁呢?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参与变革现实的活动了。”(《论语·微子》)孔子之叹,弟子们无不动容,深深被老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重的忧患意识所打动。而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愈加令弟子们肃然起敬。诚然,孔子一再碰壁,他也感到孤独、迷惘和悲哀,长沮、桀溺的话,触发了他的酸楚情绪。孔子是人不是神,唯其迷惘和戚楚,那玉石般的坚贞才显得真实可信。《论语》里短短的一段记录,使孔子为理想而奋斗的胸襟与壮志,将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里。
更糟糕的情境是正当师徒行进在陈蔡之间时,吴国兴兵攻打陈国,战火连绵,陈国一片混乱,粮食严重乏匮。(从孔安国注《论语》说)碰巧楚昭王得知孔子游学陈、蔡,特派专使来聘孔子,不料激怒了陈、蔡国中的大夫们,趁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郊野(《孔子世家》)。置身他乡,厄运骤临,困顿危难之际,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师徒一连“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荀子·宥坐》)有的弟子饿得爬都爬不动了,子路目睹此景愤怒异常,心里委实想不通。难道行仁义之道,为苍生百姓、天下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奔波劳碌,还不得善报吗?他满脸恼怒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耐心地告诉他:“君子困厄的时候尚能安分守己。小人困厄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论语·卫灵公》)老师没有正面回答子路的话,他的用心是提醒学生应持怎样的心态对待困难。厄运临头尚能泰然处之,如同刀剑在经受砥砺,人的意志和品质会在困难的磨刀石上得到锻炼。具有无限精神的有限人,就是在痛苦与灾难考验中成长为优秀的人、有利于苍生社稷的人。相反,惧怕困苦和艰辛的有限人,他的精神则会枯竭,成为行尸走肉、人世间多余的人、丑陋可厌的人。孔子借用遭蹇遇难的境况,和弟子们谈起人生哲理了。
《庄子·让王》《吕氏春秋·慎人》等古籍的章节里均记有这些传说。如孔子跟弟子们讲:“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他还运用《诗经》的内容和子路、子贡、颜回等讨论:“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弟子们各发表自己的意见,而颜回的见解最让老师满意。颜回答曰:“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孔子世家》)孔子本人在非常的条件下也增长了不少人生识见。《吕氏春秋·任叔》写有:一天,孔子体力不支,大白天睡着了,颜回费了九牛二虎的气力弄得点米,赶快趁老师困睡把饭煮熟了。正好老师一睁开眼,看见颜回从甑中攫取一块饭,塞进口里。然后捧起甑中的饭送到老师跟前,请趁热进食。老师装作没看见颜回攫取一块饭的事,撑起身体谎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聪明的颜回当即意识到老师的话外音,平静地解释说:“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听了感愧交加,噙着眼泪叹息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老师现身说法,剖白自己的心得,较有悟性的弟子一下子就懂得了现象与本质之间、谬误与真理之间,两端存在一条相互连通的路。即需要抛弃主观成见的时候,勇敢地否定己见,就能达到认识真理和事物本质的这一端。
按照《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孔子派子贡冲出险境到楚国联系,楚昭王即刻兴兵解除了对孔子师徒的围困。继而楚王又派来使者用金币聘请孔子,并准备以书社之地七百里封孔子。眨眼之间,师徒由山穷水尽无路走的窘况,转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宰予、冉有兴奋地说:“夫子之道,至是行矣。”他们主动问老师:“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孰与许由(传说尧时隐者)之贤?”孔子告诉他们:“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然今世无文王,虽有太公,孰能识之?”于是孔子放声歌唱,其大意为:尧时天下为公的政治如今无影无踪了,仁与礼却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主张!贤能的人啊到处流浪奔波,待到时来运转,天下统一安定,我们何须这样的奔走游说呢?(《孔丛子》)传说孔子师徒至楚后倍受尊敬,有位渔夫把新鲜的鱼赠送给孔子,孔子坚持不受。渔夫说大热的暑天,市场离我这又很远,想卖也不可能。若把鱼扔掉了还不如送给人。孔子向渔夫拜了又拜,收下了鱼回到居处,命弟子们打扫院庭,用鱼来祭神。弟子中有人说,渔夫将要扔的鱼,老师还要用它祭神,真滑稽。孔子严肃地说:“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说苑·贵德》)
昭王亦非常器重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准备将书社这七百里做孔子封地。楚令尹子西这个妒贤忌能之辈表示反对,向昭王进谗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王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从而放弃了起用孔子的打算。孔子一天外出,在途中遇到了楚国一位狂人叫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歌词为:“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道德这样沦丧?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从政的人危险啊。”(《论语·微子》)孔子大为惊异,赶忙下车,欲和他交谈,哪知狂人连跑带颠避开得老远老远。孔子黯然神伤,理解狂人在给他敲警钟,叫他避世隐居。暑去寒来、光阴似箭,孔子师徒居楚几个月很快过去了,欲展政治抱负的希望化为云烟,孔子清醒地带领弟子又来到了卫国。
卫国的政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卫灵公死后由其孙蒯辄继立君位,称为出公。长期客居在外的辄之父亲蒯瞆闻讯回国争位,舆论对卫出公产生很大压力。子路猜想出公可能请求老师为他出谋划策,所以先向老师讨教治国大策。孔子详细分析了名分、礼乐、刑罚和社会秩序的关系。(《论语·子路》)孔子虽没正面对蒯瞆父子的矛盾表态,但从治国方针的主张上已经能够感受到了。不过弟子们还要刨根问底,后经子贡、冉有的咨询,大家基本上摸到了老师思想的脉搏。孔子冷静地观察了一段卫国政治发展的态势,目睹国君刚愎自用,不是恤民体国的贤明之主,耐心等待四年之后,决意离卫返鲁。同时传来了冉有率鲁国军队打败了齐侵略军进攻的好消息。鲁季康子高兴地问冉有说:“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回答:“是跟老师孔子学来的。”(《孔子世家》)随后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归鲁”(同上)。自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孔子55岁去卫,至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68岁从卫返鲁,他以14年的光阴在晚年的生活中进行了一次圆圈运动。在圆圈的每个点上没有留下丰功伟业,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足迹。但把每个点串联起来却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文理性的光环、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