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识孔评儒的第一手资料

二、《论语》是识孔评儒的第一手资料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并且较为集中地表现孔子思想体系的书,是构建儒家学说的奠基之作,亦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文化的一部主要经典。《论语》之名的含义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今天普遍认同《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可见,《论语》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弟子之间讨论各种问题的记录汇编,至于是谁编辑成书的,说法也莫衷一是,通常概括为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但是张岱年先生采纳了唐代柳宗元、北宋程颐的看法,认为《论语》“是有若、曾参的门人编纂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杨伯峻先生于《论语译注·导言》中亦指出,《论语》“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之说“很有道理”。其依据是曾参、有若两人是孔子学生里年龄较小者,分别少其师长46岁与33岁,更为有力的证据是《论语》书内唯独以“子”称之曾参、有若。不过,《论语》编撰者究竟是泛指孔子门人,还是落实在某个具体孔子学生的头上,这都不会影响我们对《论语》的认识与评价。因为就思想资料而言,《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当之无愧的第一手材料。尽管当初结集成《论语》原始本的模样,研究者仍在探索、推断,然而孔子身后包括儒门弟子在内的世人,如果压根儿撇开《论语》来估价评说孔子及儒家思想,那只能是蹈空虚说的游谈臆语,未免滑稽可笑。换言之,凡以严谨认真的态度识孔评儒,其中无不包含对《论语》的态度和意见。

这里先从古人探索书名《论语》的指意说起。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也,伦也,有伦理也。”刘氏认为《论语》的“论”通“伦”字,当“有伦理”讲。所谓“有伦理”,“则指事物本身的条理”。《礼记·乐记》中“乐者,通伦理也”,就是得力的注脚。可见,“论”表示书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话语是有条理的。唐代陆德明《经典释义》援引了汉代郑玄的说法:“论,如字,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陆氏,借重东汉经学家郑玄之见,来解释《论语》,颇益拓展接武者思路。宋代刑昺《论语集解序·疏》便于前人基础上发挥:“以此书《论语》可以经纶事物,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显而易见,经纶事物是针对书中内容而言,“圆转无穷”是强调书中深蕴的义理能与时偕行。而今我们把《论语》的“论”字读作“lún”,正是先贤们不断探索和认识《论语》价值的一种文化成果,亦说明来之不易的开拓中华文化宝藏的动力业已存在,根深蒂固。

因为《论语》与别的古籍相比有着特殊际遇,虽然它于秦代也没能逃脱遭焚之祸,但儒家学派已经形成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孔门传人遍及海内,秦统治者的一把火和“挟书律”,很难在短暂的年头里将儒学的基本读本一网打尽。汉随秦后,骑在马背上得到天下的刘邦,早有陆贾这样的儒者向他吹风,针对刘邦自我标榜“乃公居马上得之(天下),安事诗书!”陆贾绝不打顺风旗,指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刘邦听了颇感茫无头绪,令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史记·陆贾列传》)的大文章。

处于这种政治思想氛围,西汉朝廷废除了秦的“挟书律”,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文帝时就把《论语》列于学宫,曾置《论语》博士,以之传授。景帝继位,大倡民间献书,于是鲁人所学的《鲁论语》、齐人所学的《齐论语》和得之于孔壁的《古论语》,三种《论语》版本面世了。其中《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比前者多出《问王》《知道》二篇,其余各篇的章句亦较《鲁论语》为多;《古论语》21篇,无《问王》《知道》篇,却将《尧曰》篇由“子张问何如斯可以从政”以下行文分割为独立一篇,形成了两个《子张》篇,在篇次和文字上与前二者均有差异。武帝独尊儒学之后,三种《论语》传本皆在官府有人讲授。元帝时经学博士张禹授太子《论语》,曾以《鲁论语》为底本,兼采《齐论语》,编成《论语章句》,因张被汉成帝封为安昌侯,故时人称其书曰《张侯论》。至此,《论语》地位极高,被尊为“五经之 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辞》)。东汉熹平年间蔡邕书“六经”,刻石立在太学前,号称“熹平石经”(残留部分现存西安碑林),《论语》经文即用《张侯论》。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依据《张侯论》兼取《古论语》,并为之作注,合成郑注本《论语》,遂即流行于今。其间南宋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刊印。元代延祐年间恢复科举制度,《四书集注》定为考试科目,明清沿袭不改。

由此可知,《论语》原始本来自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的笔墨,而秦前已有定型的版本,入汉之后置于官府传授,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删篡改视为非法行为。这样,基本上确保了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原貌,使后人能够凭借真实资料叩问、思索,发议论、抒感想。而见仁见智、获益受害,那是接受者的德、才、识、胆和时代条件多种因素使然,不属于《论语》作为资料的可信度与识孔评儒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