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原则和方针

(二)办学原则和方针

为了使教育充分发挥调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使人与人关系保持差等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统治阶级以礼治天下,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和指导方针。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不分种族、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不分地区、不分国别、不分阶层,“宜同资教”。也就是说,无论谁来求教,都要对他进行教育。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在孔门的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还有曾经为盗者。真是愿从学者,来者不拒。《吕氏春秋·劝学》云:“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此即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和方针,对当时和后世其意义十分重大。其一,它扩大了教育的对象,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的需要。其二,它大大地普及了教育,打破了贵族对教育文化知识的垄断。过去旧的传统制度是“学在官府”,现在称为“学在四夷”,使教育文化走向社会不同层面,使文化教育“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提高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文化素养,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三,是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带动下,私人讲学蔚然成风,使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受教育的人大大增加,广泛地开发了当时人们的心智,而这种智能必将转化为生产力,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增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繁荣,对封建文化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发展是难能可贵的加速器。其四,“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和原则为贫寒子弟进入仕途蹚开了一条路。如子路、冉求等以一介寒儒当了一个地区的官吏。这就吸引了千百万有志者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放弃勇斗而务德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在某种意义上说,“有教无类”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教育革命、政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