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宗旨和教育指导思想

(一)教育宗旨和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是带着改造社会的伟大理想而开门设教的。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要革新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的强暴政治,改变人民“耕也馁在其中”的悲苦命运,创立一个保留宗法传统的,既有氏族社会民主平等性质、又有西周时期物质文化基础的“小康”社会。他为这一政治理想历尽艰辛、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几乎丢掉性命,由此促使他产生了“学之不用,道之不行”(《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强烈危机感。于是步入青壮年后,他广收弟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一代新风。他的教育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捍卫宗法制度、贤能精干的政治人才。这种人才应当是志于道、谋于道,乃至能为实现道而杀身成仁的。只有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才配辅佐国君推行德政。“学而优则仕”是这一办学宗旨的真实体现,这是孔子教育宗旨的政治属性。二是培养受教育者如何做人,即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是孔子教育宗旨的伦理道德属性。就是说不从政的社会成员也要受教育,知书达礼,做一个忠顺的臣民。这二者是相辅相成、双向同宗的。从培养政治人才来说,伦理道德是政治人才必备的条件;从做人及其立身处世来说,伦理道德的教化又具有独立意义,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面向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正因为如此,他自三十岁从教到七十三岁故去,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筚路蓝缕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