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在当今地球村的际遇

四、儒家学说在当今地球村的际遇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5]几百年来孔学及儒家思想成为全球遍地的游子,这个事实本身就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科学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其人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思想文化的象征。正似《新大英百科全书》称:“如果有人要问,中国人民的传统的生活与文化可用一个词来表示,其答案只能是‘孔子’。”孔子及儒家思想阅尽人间沧桑,却历久弥新。现仍以很大的活力迎接新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到来。近些年来有许多人在不停地议论,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儒家文化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和宝贵的精神因素。在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之前,只能说儒家思想体系中确实含着精华和糟粕两个难以分割又时常转化的部分。例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忧天下、利天下、以天下为重的爱国恤民精神;修身积德、克己奉公的高贵品质;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观念;重视气节、人格,敬老抚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伦道德;“协和万邦”、各族一家的共处主张;“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自强不息、刚健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观念蕴含的人文持力和合力,可能有益于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形成保障经济发展的较好的文化、道德氛围,促进消解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人际关系的纠葛,以及对物欲无止境的追求。与此同时,对腐败现象的滋生也有遏制作用。基于类似的考虑,当代许多学人贤达关注儒家思想文化,渴望从中摄取良药与营养疗救后现代化社会出现的种种病患,也就不足为怪了。

1988年1月8日,西方一批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包括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巴黎举行会议,发表宣言指出:“如果人类社会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据此足知当今世界,人类不能只到爱因斯坦、牛顿那里寻找智慧。无须赘言,人类的智慧者已经在为现实的文化、道德、社会危机担忧,也正在劳神焦虑寻求避免地球村混乱的行之有效的方略。1989年的《温哥华宣言》指出:为了改善21世纪科学、文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要展示一个不受机械规律硬性制约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如何展示这种形象呢?人们仍然求助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求助于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一宇宙生命观所包含的积极因素。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标榜和追求的是人自身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

再稍前溯,1984年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举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排于榜首。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为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及对华新政策的需要,研究孔子学说日趋升温。在研究队伍、图书资料和传播媒介等诸多方面,着力建设和完善。1982年美国在旧金山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33年的活动,里根总统亲自过问此事,他在祭典前致筹备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的信中表示:“我们尤应缅怀与推崇这位思想家的贡献。”因为“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美国研究孔子所涉领域也逐渐拓展,对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学说、伦理道德观念、教育理论、孔学在人类的传播与影响等问题都有相当深入的探索。美国成立有四大思想体系研究中心,孔子和儒学是其中的一个。美、英两国对中国学的研究联系紧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研究儒学的投入明显加大,人力、物力和规模虽远不如美国,代表性成果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儒家阐述了系统的看法,肯定了孔学在西方思想意识近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强调从《论语》中可以认识“儒家的学说是最富于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这是世界上任何地域的哲学思想所不能比拟的”。

在亚洲的日本,孔学得到极大的重视和应用,研究队伍力量的雄厚,研究机构数目的可观,研究内容范围的深广,只要翻阅—下严绍璗先生的著作《日本的中国学家》,便可一目了然。此处仅就日本中国哲学史专家高桥进的理论见解来管窥日本学术前沿的概况。他认为东方的社会伦理在今天仍有较强的生命力,西方知识界对建立于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持有危机感,忧心忡忡,亟待出路,希望复活东方的传统精神文化,以解决现代所面临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孔子学说的真髓,才真正是对人类21世纪有着重要意义的事。”(《从现代伦理学看〈论语〉道德论的构造》)他断言,东方思想将会领导新世纪的世界文化。因之,联想起北京大学朱德生教授《世纪之交的哲学与中国文化》一文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进步不大,在世界哲学舞台上也没有地位。但这种情况正在成为过去。”他认为我们应当把握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好时机,我们有着欧洲人没有的特殊的悠久的文化传统,当前的经济建设也要求我们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并总结人类近世纪创造的新经验。在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哲学一定能做出世界性的贡献。最后他指出:“在近代史上,每一个世纪,似乎总有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如果说17世纪是英国,18世纪是法国,19世纪是德国,20世纪是俄国,21世纪将是中国。”“我们不是曾经是的,但我们是将要是的。”这里的态度很明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评价和认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则是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项应有的研究工作。

【注释】

[1]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17-18页。

[2]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19-22页。

[3][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5页。

[4]《孔子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2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