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中国大书桌》简介
《一张中国大书桌》这本书是由.岱峻著创作的,《一张中国大书桌》共有91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序 板栗坳的北大文研所 一、战时复学 二、学在乡野 三、无一废品 李庄姑娘与外地姑爷 一、第一个成功的逯卓亭 二、素萱光涛成婚礼 三、十六岁的先生娘子 ...
2
序
读了岱峻先生的大作,既感亲切,又多感慨。 我是“中研院”在台湾录用的第三代;在南港的前辈,都是我的师长,对我教诲之恩,终生不忘。后来回到大陆,拜见留在大陆的前辈...
3
板栗坳的北大文研所
“栗峰文史集英才,北大愚生老大回。故旧重逢惊岁月,暂时谈宴亦心开。”海外校雠学大家王叔岷以这首小诗,纪念1992年6月26日在京的一次同学会。“栗峰”,指194...
4
一、战时复学
北大文科研究所草创于1918年,时称北大国文门(还有英文门和哲学门),导师有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陈汉章、田北湖、黄侃、钱玄同、沈尹默、沈谦士等,学生有...
5
二、学在乡野
史语所迁至距离李庄镇七八里地的板栗坳。当地还有几位老人记得,栗峰书院的一户农舍门前曾挂过“北大文科研究所办事处”的牌子。那是一块柏木牌匾,字是毛笔书甲骨文,出自...
6
三、无一废品
晚年周法高回忆在北大文研所,“我接触了好多第一流的学者,增广了不少的见闻,读了不少的书,从此我才踏进了研究之门,为以后的研究工作铺(了)路”,“我深深地感觉到:...
7
李庄姑娘与外地姑爷
香樟豆,圆又圆。研究学问不值钱。 来到李庄四年整,没人问俺热和冷。 光身汉,下决心,娶个太太待俺亲![1] 这首《香樟豆谣》的作者是董作宾,写的是1940年代一...
8
一、第一个成功的逯卓亭
山茶花,朵朵红。三院学士最多情。 折一把茶花求婚去,第一个成功是逯卓亭。 所谓“三院”,即史语所第三办公区历史组办公地。因房舍尚新,当地人又叫“新房子”。院内有...
9
二、素萱光涛成婚礼
山茶花,年年开。戴一朵茶花下山来。 自从大桥会一会,李光涛相思苦难捱! 拿起笔,写封信,要给小姐通音讯。 情书一束送上去,果然打动了小姐的心。 风吹竹叶颤簌簌,...
10
三、十六岁的先生娘子
2002年10月,我在李庄采撷口述史料。板栗坳张家后人多已星散,近处只有张远甫与张伯森两位。论辈份,前者是后者的叔伯;论年龄,后者要长好几岁。10月12日一早,...
11
四、老好姐夫王志维
1939年王志维于昆明龙头村(石磊供图) 2002年10月12日,我刚从李庄返家。第二天,李庄友人左照环打电话告诉我,张彦云的妹妹彦遐刚陪台湾客人到过李庄。他已...
12
五、“羊街八号”的悲欣
1946年4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还都令”。这年10月,流寓李庄的“下江人”终于盼来东归还乡的日子。停在李庄码头的“长远”轮,天天都在装行李。“羊街八号”罗南...
13
六、杨志玖与马可·波罗
李庄前后,杨志玖写出《阿保机继位考辨》《〈新元史·阿剌浅传〉证误》《回回法考》《元代的阿儿浑人》等学术文章,分别刊登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文史杂志》、南开《...
14
七、爬山豆,叶叶长
“爬山豆,叶叶长,爬山爬岭去看娘。娘又远,路又长,想起想起哭一场。”这是流行于川南一带的民歌。1947年,时在天津南开校园的张锦云设法与嫁在南京史语所的堂妹张彦...
15
八、布衣疏食著青史
真正的爱情能经受平淡的流年。李光涛张素萱琴瑟和谐,史语所上下深许之。有文章夸赞素萱女士:“温恭淑静,内外无闲言。持家俭约,每亲市蔬果。先生谓,有豆蔬已足,何必水...
16
傅斯年与他的两只“水母”
傅斯年(1896—1950)的公信力,为学界熟知,甚至已为大众话题,比如组建与世“争豪”的史语学派,赢得盛誉;刚直不阿,敢于犯上,弹劾两任行政院长,拒不“入彀”...
17
一、喜筑爱巢
1934年,38岁的傅斯年挣脱旧樊篱,营筑新爱巢。 那道旧樊篱是祖父傅淦在1911年送他的成人礼。那年腊月,在鞭炮唢呐声中,傅斯年与聊城丁馥萃女士拜堂成亲。彼时...
18
二、生下三年,走了一万多里
1936年1月28日,傅斯年移家南京。不久,中研院总干事丁文江(字在君)去世,代理院长朱家骅赴任浙江省省主席。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傅斯年受命代理中研院总干事。他让...
19
三、桂花坳:至味是清欢
1941年年底,大病初愈的傅斯年将妇携雏,来到冬雾弥漫的南溪李庄板栗坳。山居静谧,“短短横墙,矮矮疏窗,忔楂儿小小池塘。高低叠嶂,绿水边傍。也有些风,有些月,有...
20
四、归骨台湾岛
一家三口终于团聚。1946年9月24日,傅斯年俞大綵夫妇在家宴请梅贻琦、张伯驹与胡适夫妇等。梅贻琦在日记中写:“惜菜中鱼、虾、蟹皆不新鲜,客皆勉强终席。”“勉强...
21
五、抱愧仁轨先生
2003年10月9日,我在李庄羊街八号罗萼芬老人家,他拿出一张照片递我看,是他表姐张素萱前些年从台湾寄来的。张素萱嫁给史语所的李光涛,1949年跟丈夫去了台湾。...
22
董作宾携女友田野调查风波
田野调查的范式,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类学对社会科学最大的贡献,惠及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等,是一种使研究者走出传统“书斋”的“直...
23
傅斯年与李济
“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明人苏竣在《鸡鸣偶记》中将朋友分为四类。傅斯...
24
陈寅恪与李庄
陈寅恪没到过李庄,但自从史语所迁去那里后,也一直牵心挂肠,念兹在兹,尤其是1943年以前,始终在为去与不去纠结。傅斯年一直在做争取陈寅恪来李庄回史语所的努力,甚...
25
一、史语所的台柱
傅斯年与陈寅恪,是游学欧洲的同学。1927年,陈寅恪写《致傅斯年》: 不伤春去不论文,北海南溟对夕曛。 正始遗音真绝响,元和新脚未成军。 今生事业余田舍,天下英...
26
二、与李庄擦肩而过
陈寅恪曾作过一副对联:“见机而为;入土为安。”说的是1938年夏,史语所与西南联大流寓昆明,他和傅斯年同住靛花巷史语所宿舍。每有轰炸警报,傅斯年怕他行动不便,总...
27
三、遥领贵在“领”
学术无国界,当然只能移用于有国际影响的大学者,比如陈寅恪。以傅斯年对他的了解,当然明白,若要陈氏“专任”史语所,当初不可能,越到后来越不可能;退一步说即或可能,...
28
梁思永:我不奋斗啦
梁思成林徽因的珠联璧合,多少有些遮蔽梁氏其他兄妹的辉光;也许由于梁思永早在1954年就因病去世,世上已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而在当时,他是父亲梁启超最看重的一个...
29
李庄的“太太客厅”
“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李健吾在抗战胜利后曾如此评价林徽因。他与林徽因过从甚密,所论或不至过当?笔者研究李...
30
游寿:龙性难驯归东海
1942年10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讲师游寿,从长江边的江津县白沙镇,乘船来到长江上游的南溪县李庄中央博物院。数日前,她接到中博院筹备处总干事曾昭燏的邀请信。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