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出幽兰 深山闻俊鸟

空谷出幽兰 深山闻俊鸟

2005年8月8日,一周过后就是日本战败宣布投降的60周年。我在邮箱里收到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从诫(1932—2010)发来的电子邮件。他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是著名的环保人士,发起组织中国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曾获“地球奖”、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73岁的梁先生曾在李庄过了6年。他在邮件中写道:

岱峻先生:

收到您寄赠的大作《发现李庄》,十分感谢。

我初步翻阅了涉及梁、林的那一段,感觉写得很好,好在它比较真切地再现了当时外省知识分子在李庄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为此,我个人很感激你。

我只想提醒你一点,李庄也曾为新中国培养过人才,当然这些人才与傅斯年、李济、梁思成等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这些“第二代”,包括李光谟、梁再冰、李文茂(李方桂的女儿,后在美国加州一大学任社会学教授)、董作宾的公子董小敏(现在台湾,曾回过李庄访问)、我本人等,都是在李庄上的小学或中学、大学,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我还记得我上的是李庄镇第一中心小学,我们有一位教自然课的女老师姓张,在她的课上,我第一次见到实验用的马德堡半球和聚电器。李庄小学的教学质量不低,我小学毕业后,父亲带我到重庆考中学,我同时考上了两个当时在后方最著名的中学——贵州花溪的清华中学和重庆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当时南开考生两万多,只取二百五十名,我这个从偏远小镇上来的孩子居然考上了,也可反映出小地方小学的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也都是回忆了。写在这里,供你参考。[1]

这封信犹如一颗种子,埋下了我一个念想,想一窥那些金枝玉叶在烈日风暴中如何绽放青春。六年时间,该是种子发芽到含苞欲放的季节。

战前的1930年代,中研院的孩子们(汤榕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