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李庄
陈寅恪没到过李庄,但自从史语所迁去那里后,也一直牵心挂肠,念兹在兹,尤其是1943年以前,始终在为去与不去纠结。傅斯年一直在做争取陈寅恪来李庄回史语所的努力,甚至一度还有失和气。李庄的史语所同人,尤其是历史组,一直视陈寅恪为灵魂人物。板栗坳有个叫桂花坳的小院,后来的傅斯年“官衙”,最早的考虑是为陈寅恪一家预留的。
1943年6月20日,为中博院李光宇借用史语所考古组药料,晒印赴西北敦煌考察的照片事,李济与傅斯年发生纠葛。这场争执惊动李济的父亲李权,他给傅斯年写信,“伏惟小儿随侍左右十余年矣,尚恳俯念旧交详予指导。”[1]傅斯年回函解释道:
尊府羊街之租房自当时看来,今夏必难解决,故于去冬往重庆于万难中请总办事处津贴万五千元,为兵盖房,俾可自桂花坳搬出而修理之,(此事实用万二千元左右)当时虽云为寅恪、济之二人之用,但寅恪之不来,人皆知之。当时告济之云:“我绝不勉强你上山来住,然若山下房子问题不能解决时,此可为后备之计。(此房现在所中公论为本所各住房之第一)”如此为朋友打算,似无负于济之先生也。[2]
原来“本所各住房之第一”的桂花坳,是傅斯年为陈寅恪及李济两家预留的。这段故实,笔者曾给陈寅恪先生女公子陈流求讲过,也触动了流求老师的寻访之思。傅太太俞大綵是陈寅恪的嫡亲表妹,陈流求喊八表姑。在美国的傅仁轨,是陈流求儿时的玩伴,几十年音讯不绝。而桂花坳,板栗坳和李庄,也差点成为自家的生活场景。
流求老师详细咨询我关于李庄的相关信息后,在没惊动任何当地人的情况下,与家人一起,到了李庄,找到傅斯年住过的桂花院,现为永胜村6组村民张家友家。归来后赠送我一张照片,背后有流求老师亲笔题词:“‘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原研究员陈寅恪长女陈流求及女儿董景宜董景同董晓红到桂花坳,寻访抗战期间史语所旧址与所长傅斯年曾经住所,与现房主张家友夫妇合影,二零一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照片上,他们捧着一本书——《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里面有陈寅恪与傅斯年手札数帧,陈家赠送傅斯年夫妇的照片多幅。2007年11月14日,我陪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第十任所长王汎森、王明珂研究员来过这里。王汎森说,他是史语所离开后再到李庄的第一位所长。他的前任杜正胜本也想来,因意识形态的原因来不了。后来,张家友讲起当时每一个细节,如数家珍,他甚至知道王汎森已升为“中研院”副院长。回台后,王汎森将那本《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寄赠这位未必识文断字的村民,亲笔题写“家友先生惠存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王汎森赠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王先生是海峡两岸公认的历史学家,学问好,善待人,注重小事。张家友也无负君子之谊,他将此物视为拱璧,决不轻易示人。有人闻说,欲出价2000元收藏,他坚决不卖。当年,他的哥哥张汉青曾在红苕地里向我讲述父亲张海洲给傅斯年抬滑竿的故事。而今,他哥哥墓已拱矣。 2020年张家友也已病逝了。这段历史,已“长沟流月去无声”……
2017年4月21日陈流求偕女儿董景宜、董景同、董晓红到李庄桂花坳傅斯年旧居,与现房主张家友夫妇合影(陈流求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