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师办小学
眼看孩子渐次进入读书的适龄期,这是史语所当家人的最大焦虑。1944年6月17日,董同龢夫人王守京收到傅斯年一函手札:“执事领米一事,近以本所稍有增益,执事所领当即改为领米实物一石。今晨会议谈及小学事,拟即改执事为fulltime(全职)之人员,薪水改为二百元。”清华大学高材生升等为全职小学教师,心思缜密的傅斯年想的是下一步棋。两天后,傅斯年致函板栗坳乡绅张建威:“敝所子弟升学及为发展栗峰小学所订之合作办法,自七月起不再继续,敬请转达栗峰小学。”傅斯年此时胸有成竹。8月8日,董作宾通知史语所全体人员:“为本所自办子弟小学事,谨定于本月十日在礼堂开会,务乞准时惠临。”[15]当日,大家议定,子弟小学办在牌坊头,刻不容缓,赶在秋季开学。
此际,史语所将人类学组的体质人类学部分由吴定良另组中研院“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搬去镇上,空出牌坊头几间房子,正好用作教室,开了四个班。傅斯年兼子弟小学首任校长,延聘史语所家眷罗筱蕖、张素萱为专任教师,几位研究员的太太作兼任教师,如董作宾太太熊海平、萧伦徽太太、董同龢太太王守京、何兹全太太郭良玉以及俞大綵等。兼课还请到所里几位研究人员,丁声树教国文,劳榦教历史,石璋如教地理。
何太太郭良玉回忆:
子弟小学的一、二、三年级设在牌坊头的大厅里,三个班一个教室,复式教学。四、五年级设在牌坊头左侧两间新屋里。每天上课下课,摇铃由罗筱蕖老师代。学校小,没另请工友,有时罗老师有事,指定一个学生代她摇铃。学生们听话认真,每次摇铃,准时无误。一次派到何芳川摇铃,他说:“妈妈,明天摇铃的是我!”说时喜笑颜开,好像担任了个很光荣的任务。次日一早,他穿件洗得灰不灰、蓝不蓝的小大褂子,笑眯眯的,一本正经地摇起铃来,一直从牌坊头摇到柴门口。“丁零丁零。”老师们,上课了!……董先生一家住在牌坊头,张锦云家隔壁。离课堂特别近,常常打了上课铃,董小妹才从后院出来。
学校的生活,按部就班,上课下课,没什么特别的可记。可是史语所忽然请了一位徐大夫来,他和做护士的妻子到来后,就热闹起来了。……徐大夫没有孩子,可是他夫人很爱孩子,对孩子很耐心,很关怀。她要培养孩子们的清洁习惯,画了一张表,每天早课前,她到教室检查孩子的卫生:手脸干净不,指甲剪了没有,衣服洗过了没有,如果清洁,她就在表上学生的名字下面画个红星,中等的画个监圈,差的给打上个黑叉,并且说,过一段时间总结一回,发给手绢或铅笔作为奖励。儿子对这很上心。他每每催我为他洗干净衣服,鞋袜也刷洗干净。那时候,大人穷,儿子没有几件换洗衣服,两条自做的工装裤,一件洗得不灰不蓝的小大褂,冬天一件大人的衣服,絮上棉花改造的小棉大衣,自然也有三几件旧衬褂,一件夹背心。他所有的最好的一件,就是那红毛线上衣。[16]
1941年春,史语所的孩子们在板栗坳小学(董敏供图)
劳延炯在信里告诉笔者:
在我一开始懂事时史语所就有个习惯,小孩们称呼大人都用“某先生”“某太太”,而不用“某伯伯”等字眼。这不是不尊敬。听说这是赵元任太太杨步伟女士的建议,而大家都同意的规距。那时史语所人员已不少,而年龄资格相差颇多,很难分辨叔伯之辈。为简单起见,直接就用“先生”“太太”。董同龢太太(王守京女士)教数学,她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除教我们之外,因为她的化学背景,也在史语所的医务室(设在田边上)兼管药务。在我们班上她教算术,四则杂题都是她教我们的(像我们学的“鸡兔同笼”之类的题目,用代数就完全失去意义了)。她的教学很严但人很开朗,她有一个很特殊的笑声,很远之外就可以辩认。我在约十年前还在美国加州东湾延静家见到她。
这位同事也出现在郭良玉笔下:
董同龢的太太王守京,矮矮胖胖的,肤色好看,白里透红,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生,在史语所的医务室工作,医务室是严格的坐班制,不像研究人员,有些伸缩性。王守京,人很和气,高去寻等叫她王大姐。
……王大姐除了在医务所工作,还兼任了子弟小学的算术教员。一天,儿子回来说:“妈妈,今天上算术,王老师问董嘎乙:‘一尺有多长,一丈有多长。’董嘎乙说反了,他比划着说一尺这么长(两臂一伸)一丈这么长(两个食指拉开一点距离)。董嘎乙说完了,董嘎乙不见了!”我忙问:“他哪里去了?”儿子说:“王老师一指头把他杵到位子下面去了!”[17]
所以要易子而教,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就教不好自己的儿子董嘎乙。
史语所子弟校红红火火地办起来了,但还是“私生子”,费尽周折,老是上不到“户籍”。1945年2月19日,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回函傅斯年:“贵所子弟小学仍应筹足基金,组设校董会,依据私立学校规程向所在地县政府呈请,核转本厅立案,祈饬主办人员查照为荷。”一言以蔽之得照章办理,不能越过当地教育主管。5月11日,史语所呈报南溪县政府:“送由本所子弟小学校董事会填具‘校董会立案呈报事项表’,至祈惠予立案。”5月31日,南溪回函:“关于贵所设立子弟小学立案问题自当如嘱办理,已叮咛教育科提前赶办,对于校董会立案文件除敝府照准立案外并同时转报省府备案。”直至抗战胜利后,交涉仍在进行。9月29日傅斯年致函郭有守:“敝所虽与一般私立小学立案条件未合,兹以情形特殊,务乞惠予令知南溪县政府不必按照一般私立小学之成例”。10月19日,四川省教育厅郭有守厅长回函:“贵所子弟小学情形特殊可准立案,唯请速具校董会立案呈文于县府俟县府呈转到省再予批准。”[18]
孩子们不懂成人社会的繁文缛节,朗朗书声早已在山风中飘荡了两度春秋。傅斯年亲任史语所子弟校首届校长,继任董作宾,第三任芮逸夫,都经由傅斯年呈报中研院总办事处,院长鉴核。同时,“聘任罗筱蕖女士为书记,以管理子弟小学之事务”[19]。六十多年后,笔者采访了罗筱蕖:
1937年秋,赵元任家和李济家的女儿逃难时在长沙湘江边。从左到右:赵新那、李凤徵、李鹤徵、赵如兰;到1942年,赵家的女儿去了美国,李济的两个女儿都已病亡(李光谟供图)
我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女青年,什么都不懂。傅斯年叫我当教务长,从教务到工友的事都做。那时研究院几位太太,像董作宾太太熊海平、董同龢太太王守京、何兹全太太郭良玉、马学良太太何汝芬等,大都上过大学,修养很好。我常帮太太们顶课,谁家有点事先回家,我都去顶。我性格活泼,爱唱爱跳,与李方桂的女儿李文茂一起演过歌舞剧,剧情讲三个孩子在一家人户做客的笑话。孩子们都喜欢我,由孩子的关系,也熟悉了他们的母亲。俞大綵在家里请我吃过一顿饭。用当地新出的麦粉做了一个蛋糕,两三个菜,龙嫂做的。梁思永的女儿梁柏有读书一直读到抗战胜利。她梳个小辫,挺文静。我和逯钦立的第一封情书就是她转的。[20]
之前,梁思永李福曼夫妇带着女儿梁柏有逃难,从长沙撤往昆明,绕道越南海防时曾稍事停留。5岁的小柏有在商店看见一个模仿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设计的洋娃娃,她在柜台前定定不走,磨着妈妈非要买。当时生活艰难,但梁思永一咬牙还是买了下来。这个洋娃娃在昆明陪伴小柏有度过一段欢乐时光。在李庄,一位富商女儿喜欢上这个洋娃娃。梁思永生病经济困难,夫人李福曼就以18元的价格,从女儿梁柏有手上抱给人家,梁柏有大哭了好久。2004年,笔者去北京,见到梁柏有,她向我讲起这个故事,还说:
当时我们在李庄就住羊街八号,分前院后院。院里有桂圆树花椒树。罗家住前院,我们家与刘叙杰家住后院,他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我开始在李庄镇中心小学读书。后来我们上了板栗坳住茶花院。我读史语所子弟校。生活怎么苦我没感觉到,我跟董作宾伯伯的儿子董敏董兴一起玩。前些年董敏托我堂兄梁从诫从台湾带回一张照片,是当年板栗坳我们一群孩子的照片。还有一张父亲在病床上的照片,胡子很长,样子很憔悴。他让我在他床头背《史记》,背不出来,就自己去拿尺子打手心。[21]
提起董作宾和夫人熊海平,李庄糖厂退休干部张远甫既亲切又陌生,仿佛在说自家远亲:
当年在板栗坳,董作宾一家就佃租我家的老房子。我在李庄栗峰小学读书,董夫人教我数学。董夫人是北方人,个头高大,人很谦和。她的声音很好听,教书也好懂。也许是因为夫人的原因,董作宾也常常给我们上习字课。他教我们象形文字,教甲骨文。教了一阵,发现我们啥也不懂,气得直跺脚。早知道他是甲骨文学家,怎么也要学几个字。[22]
少年不识愁滋味,愁苦是日后品咂出的况味。董作宾之子董敏曾向我讲述:
1939年,梁思永的女儿梁柏有于昆明(梁柏有供图)
跟我一样年龄的女孩子——萧会计萧纶徽的女儿萧梅,她讲两件好玩的事:她原来在李庄上小学,头上被传染上虱子。后来史语所才在板栗坳自己办子弟校。教师是研究院的家属。董(同龢)太太王守京教我们数学,她是清华化学系毕业的。我们跟她学。后回南京转中央大学附属小学,考试时答案都对,方法不对,她教的是代数而不是算术,我们全得留一级。
有一张照片,中央研究院成立十三周年,栗峰书院大礼堂堆着他们搬来搬去的木箱,我们在那里捉迷藏,躲来躲去。板栗坳大桂花树下捆两根竹竿。父母鼓励我们爬竹竿。我们在乡下没玩的,就点一根香逮一个大螳螂,一群孩子围在那儿看,螳螂遇到火就以为遇到敌人了。突然一个大人打了一巴掌,打在芮老大(芮达生)身上,是傅伯伯吼他,不能这么虐待小动物!那么大的一个大人还有童心,别的大人哪会管小孩什么事。[23]
2005年9月3日,我在李庄见到董敏。他带来的一本当年他父亲为孩子们准备的纪念册,上面有一段东巴文,书写者是中博院李霖灿从丽江带过来的年轻东巴和才,再由李霖灿再译成汉文:
这篇文字是丽江阿时主住家的和才写的,拿来送给中央博物院的董小敏、董小兴、董小萍三位小朋友的。祝福你们长寿,就像“木里都子”一样,又能干又快捷;就像西番地方的红虎一样,愿你们比其他一切人都能干,你们兄弟团结起来使一切敌人的骨头都折断。从此以后愿你们福泽无穷,正如金沙江源流长远一样。
文末李霖灿有一段后记:
民国三十二年初冬,丽江和才君同我由云南来到四川,董彦堂先生看见了就请和先生写几行麼些文交给他的大公子、二公子和三小姐做个纪念,和先生依他们那边“多巴”经典中的祝福愿语写了几行,由我“半自由式”地译成汉文,颇不曲折达意。[24]
1943年初冬,和才按照东巴经祝福愿语题赠董作宾的孩子(董敏供图)
李庄永胜村农民张汉青曾与董敏一起上学、放学、打架——
董先生的娃儿叫董敏,和他爸一样,长一张马脸,凹眉抠眼的。董敏和我一起读过书。栗峰小学四个字,是他父亲董作宾写的甲骨文。董先生一次碰到我,在田里车水,他走过来,对我说,小小年纪,不要做这些事,要多读书。董敏1998年回来过,从高石梯一钻上来,我就把他认出了。我问他,老董,你还记得我不?他看了我一阵,没说话。我又说,民国32年,我们同道在栗峰小学读书,我叫张汉青。我们打过架,一起下河沟捉过泥鳅。[25]
牌坊头栀子花香,田边上荷花绽放,是骊歌唱响的时节。劳延炯曾致信笔者:
小学毕业典礼时,毕业生要在礼堂的台上唱《志愿歌》。歌谱是这样的:1 1 1 -丨6 - - -丨4 6 4 -丨1 - - -丨2 1 1 -丨3 - --丨2 1 1 -丨4 - - -|。歌词共四句,后两句说出自己的志愿。前两句是“我的志愿”要学某某。如果几个人的志愿相同,可一起唱;但如果一个人的志愿与别人都不同,就单独唱。我最佩服我班的潘木良,他那时侯的志愿是海军,只有他一人。他站起来独唱,声音洪亮,真是了不起。[26]
潘木良的父亲潘悫是参加过殷墟发掘的“考古十兄弟”,喜欢唱京戏,同事开玩笑喊他“潘白脸”。笔者对那个有舞台感的潘木良前辈颇感兴趣。不知他向往蓝色海疆的梦想是实现,抑或埋葬了?
直到1946年春末,劳延煊这一届小学毕业生仍领不到毕业证。4月17日,史语所致函南溪县政府:“兹将本所子弟小学立案各项表册附上,敬请查收,并祈仍以本所子弟小学情形特殊,学生人数未能足额转请省府特准立案。”9月23日,南溪县政府一封公函送达史语所,内容为“函请将本所子弟小学毕业生毕业证书加盖县印。”[27]这时距离他们告别李庄只剩下几天时间。
2015年9月23日在李庄,(左起)岱峻和董敏(董作宾之子)、梁柏有(梁思永之女)、李在中(李霖灿之子)参加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