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会闻惊雷

一、盛会闻惊雷

1948年9月23日,值秋分时节,阴雨蒙蒙,秋风萧瑟,初现凉意。上午10时,“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在南京鸡鸣寺中研院礼堂举行。8l位首届院士中有51位出席,他们佩戴着由人文组院士梁思成设计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正方形合金徽章,携带由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当选证书,寒暄着鱼贯入场。身披黑色大氅的蒋介石赶来主持典礼,台上贵宾有张伯苓、贾景德、吴鼎昌、刘哲、顾毓琇、何应钦、石志泉、吴贻芳、曾琦、周鸿经等。会场布置简朴,未摆鲜花,天气较阴,亦未开灯。此次民国史上最重要的科学盛会,颇有些“美人迟暮”的况味。当日,共产党军队包围了济南,正在发起攻城战役。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未必知晓,但台上要员多半心知肚明。

大会主席、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宣布开幕。“蒋总统”训词后即退席。朱家骅在致开幕词时强调:“我们治学的人,当本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一贯精神,孜孜矻矻地工作,总期对国家学术暨人类幸福有所献替。”

院士代表翁文灏、张元济和胡适相继发言。83岁的张元济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大半生主持商务印书馆,被誉为清末民初“中国出版第一人”。他对硝烟弥漫的国共内战忧心忡忡,认为阻碍了建设与学术之发展。他说:“倘若再打下去,别的不用说,我恐怕这个中央研究院,免不了要关门。”[1]这番话令在场者相顾失色。胡适为调节气氛,发言语调温婉。大意是,不是我们挂方牌子作院士,只坐享其成;或者下半世纪也靠自己成绩吃饭,而不继续工作。中央研究院不是学术界的养老院,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后一辈。我们可以够得上作模范,继续工作,才不致使院士制度失败。第二,多收徒弟。今天我们院士中,年纪最轻的有两位算学家,也是四十岁的人了。我想我们这一点经验方法已经成熟,可以鼓励后一代。再即希望以后二十年,二百年,本院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起来。愿互相勉励。胡适所说的年轻算学家一位是37岁的陈省身,一位是39岁的华罗庚。

1948年中央研究院部分首届院士合影(李光谟供图)

当晚,举行宴会。据史语所考古组石璋如回忆:

从总办事处到地质研究所前头的空旷处,桌子一路排开,放上酒跟点心,夜里灯火通明,称作游园会。刚开始的时候人很多,爱去哪桌吃,喝酒都可以,可是天候不巧,打了响雷下起阵雨,大家就集中到总办事处的讲演大厅去……[2]

那道惊雷是个不祥之兆,形势很快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