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如云 故人入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并入南京大学。那年,游寿43岁,丈夫陈士諴55岁。夫妇俩去山东走东北,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尽量淡化过去历史,完全断绝与故人的联系。“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燕逆风飞,江湖寥落尔安归?”(王国维词)曾经沧海的游寿也只能随遇而安,“没有了优秀的学术氛围,见不到古器物,不得已而自办文物室,那也只是小流,而非江海。”[44]1963年5月,陈士諴病逝于哈尔滨,终年70岁。游寿叹曰:“涉浊流而不蒙其滓,怀长才而未尽乎用,其诗人陈幼云耶。”
直到20世纪70年代,游寿在哈尔滨师范学院退休后,才给同学沈祖棻寄去诗笺:
冬初小恙高烧,梦子苾来访不遇,唯见案上留诗。余出门追之,倦极而醒,乃一梦也。成此诗,数月寄与:
又见冰花满窗棂,数尽飞鸿入北溟。
唯有故人深入梦,留诗案上意叮咛。
沈祖棻日记说此事:言长意深,富于感情,读之喜慰,反复阅看。“渐无消息廿年余,绝徼终传一纸书”,她一口气写下十首《得介眉塞外书,奉寄》和《再寄介眉》[45],兹录后者:
共惜华年逐逝波,边城独老奈君何。
休文瘦不缘诗苦,叔夜慵还为病多。
万里秋风同作客,一场春梦总成婆。
楚宫泯灭余文物,访古南来倘见过。[46]
回首前尘旧事,游寿和道:
南苑文坛感慨多,龙蟠虎踞自嵯峨。
飞来绛燕呢喃语,怕听平湖有苍波。
20世纪70年代的游寿(王立民供图)
“绛燕”为沈祖棻笔名,四十多年未见面,风雨过后,最喜听到春燕的呢喃细语;旧雨凋零,最怕听到玄武湖汹涌的涛声。1977年6月27日,沈祖棻因车祸去世。她已等不到与老友重聚。
英国作家奥威尔尝言:“现在总被理解为铁砧是吃亏的一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铁锤被破坏,而从未有过铁砧被砸碎的情况”。晚年游寿,以书法名天下,有“南萧北游”之誉,身处黑龙江的游寿与南京的萧娴,被誉为20世纪书法史“国之双娇”。她那离散的生命情怀与拗折的碑学书风,在苍茫笔毫下书写出坚硬枯涩的线条。1998年8月,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曾作《咏游寿诗四首》,诗前小序曰:
游寿女史书法集杀青,赋得四首。余与游寿女史曾有鱼雁往还而无缘一晤。今当女史书法付梓,编者嘱为序。读王立民先生文章,论叙甚详且精,余聊为七绝四首志感。第一首作于一九九四年。
题李俊琪画游寿像
鱼雁曾经数往还,遗容只向画图看。
书坛商皓凋零甚,[47]后继当思一字难。
先宗
学富五车家世风,清明潇洒溯先宗。
一盏炳烛传薪火,最重贤生少穆公。[48]
寿长
寿长所历识弥多,[49]胸腹诗书星斗罗。
奇字古文通者几,遥知北国有妲娥。[50]
南北
南有萧娴北有游,书无南北各千秋。
九霄王母书翰会,席上嘉宾并蒂榴。[51]
文章到老意气平。回首往事,就像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游寿已清楚看到自己与同人的命运。她在重抄旧稿《伐绿萼梅赋并序》的“跋”中写道:“乙酉冬至初藁,乙卯立冬后十日重抄。右藁流居西川所作。日者,王云自北京归,转夏鼐问讯。又读英人李约瑟之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论,故人旧事盖已三十年矣。今存者几人?”文字隐讳。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论中,提到1943年的李庄之行,感念史语所和傅斯年、董作宾等。难怪游寿写小楷的钤印,多是当年在李庄董作宾为她刻的两枚名字小印。
1975年游寿重抄三十年前旧作《伐绿萼梅赋》(王立民供图)
李庄时期的游寿,曾利用史语所别存书库所藏,系统研究“千唐石”碑拓。千唐志斋位于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民国元老张钫所建,章炳麟曾以古篆题额《千唐志斋》,尾部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 千唐志斋馆内有张钫墓,墓上撰有一联:
谁非过客?
花是主人。
【注释】
[1]游寿:“善斋青铜器整理回忆”,载《南京博物院》集刊,1983(6)。
[2]本书编委会编:《纪念游寿先生诞辰百年研讨会书学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5。
[3]游寿:“我的临池简述”,载《大学书法》,2020(5)。
[4]王易,字晓湘,号简庵,江西南昌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
[5]程千帆选编:《沈祖棻创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17。
[6]游寿:“考古、教学、科研回忆”,见李俊武,周光陪主编:《北方史界人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1。
[7]赵家欣:“谢冰莹和她的‘海滨故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85辑,1997,179。
[8]陈碧:《大时代的小爱情——民国闽都名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25—126。
[9]南京博物院编:《曾昭燏文集·日记书信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93。
[10]王立民:“沙溪畔曾经来了位女农夫”,载《北方文学》2009(6)。
[11]王立民:“沙溪畔曾经来了位女农夫”,载《北方文学》2009(6)。
[12]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4-1-32。
[13]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4-1-34。
[14]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杂23-11-12。
[15]游寿:“善斋青铜器整理回忆”,载《南京博物院》集刊,1983(6)。
[16]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1-2,15-5-1-3。
[17]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卷3,第1104函。
[18]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卷3,第1105函。
[19]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卷3,第1106函。
[20]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3-6。
[21]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3-12。
[22]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3-13,15-5-3-15。
[23]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3-19,15-5-3-21。
[24]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考31-10-95、考31-10-97。
[25]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4-1。
[26]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1,15-5-7-2。
[27]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2。
[28]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3。
[29]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卷3,第1152函。
[30]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4,15-5-7-6。
[31]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5。
[32]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9,15-5-7-10。
[33]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11。
[34]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8。
[35]月令是上古一种文体,“以时系事”,按照一年12个月的时令,记述官方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将其纳入五行相生的系统。
[36]傅斯年致那廉君信札,嘉德拍卖,http://pmgs.kongfz.com/detail/2_954483/。
[37]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档案:李15-5-7-12,15-5-7-13。
[38]陈必滔、王毅霖:“碑学视域下的离散书写——游寿书法心路研究”,《东南学术》2016(1)。
[39]夏鼐著:《夏鼐日记》,卷3,84。
[40]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百年闽诗》(1901~2000),海风出版社,2004,321—322。
[41]陈必滔、王毅霖:“碑学视域下的离散书写——游寿书法心路研究”,载《东南学术》2016(1)。
[42]游寿《伐绿萼梅赋》及《山居志序》两文,引自王立民所提供的原作复印件。笔者断句释文。
[43]《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1063。
[44]本书编委会编:《纪念游寿先生诞辰百年研讨会书学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8。
[45]程千帆选编:《沈祖棻创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17。
[46]沈祖棻著;程千帆笺,张春晓编:《涉江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80。
[47]九十年代以来,林散之、沙孟海、费新我等前辈先后凋零。
[48]游寿高祖游光绎,曾为林则徐师,有《炳烛斋诗手稿》传世,对游寿影响至大。少穆,林则徐号。游光绎有《送林少穆庶常入都》诗。
[49]宗白华致函游寿引歌德诗云“寿长所历多”。
[50]周恩来曾问王冶秋当今通晓金文甲骨者有几,王列举各家,内有游氏。
[51]沈鹏:《三余续吟:沈鹏诗词选》,荣宝斋出版社,200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