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台前后
1948年9月,中研院代院长朱家骅邀请新当选的首届院士到首都南京参加第一次院士会议。此时,辽沈战役已经打响,有的当选院士是在炮火纷飞中从东北、华北坐船到达南京,一路上尽管担惊受怕,但多数人情绪还算稳定。
中研院于1928年6月9日在上海成立,隶属国民政府,首任院长蔡元培。总办事处在南京;设在那里的还有天文研究所、气象研究所、自然历史博物馆、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设在上海的有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地质研究所;设在北平的有心理研究所。截止于1948年9月,中研院组建了三届评议会,遴选了第二任院长人选,设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奖。1948年春,本着公平公开原则,经过评议员几轮投票,选出中研院首届院士,完成以院士为主体的国家科学院体制建设。
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81位首届院士名单,多为国中望重之士。数理学组有微分几何开拓者苏步青,微分几何的奠基人陈省身,国际公认的数论权威华罗庚,在临床生化、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等方面有重要贡献的吴宪,有机化学的微分析奠基人庄长恭,对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贡献卓越的李四光、翁文灏、杨锺健、黄汲清等,中国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中国最有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研究制碱堪称世界一流的化学工程师侯德榜等;生物学组有我国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以研究麻黄素闻名的陈克恢、体质人类学家吴定良、生物学家童第周等;人文组有胡适、陈垣、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郭沫若、萧公权、钱端升等。其中史语所入选的有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语言学家李方桂、赵元任,考古学家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梁思永的二哥、建筑史家梁思成同时入选。有人这样评价当时的中研院:“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位于南京鸡鸣寺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李光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