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谷七载护文物
1939年12月,而立之年的尹焕章被派驻乐山县安谷乡管理文物。据他的女儿邓嘉嵋讲述:
1940年代乐山安谷镇(李在中供图)
父亲是1939年11月(应为12月——笔者注)随同中博院文物,从重庆到达乐山安谷乡的。先在古佛寺,后在朱氏祠堂,一待就是七年多。当时,中央博物院派驻乐山安谷乡看守文物的一开始还有马长寿、李开泽,此二人两月后离开乐山赴李庄,于是中博院只有我父亲一人留在乐山,而故宫博物院在安谷乡,看守文物的人却比较多,如欧阳邦华(即欧阳道达——笔者注)、欧阳南华、梁廷炜、黎仲华、孙家畊、凌绍夔等人,所以,父亲当时与故宫的人比较熟悉,与中博院的人反而不熟,因为中博院的本部在四川李庄,人员也在那里。[18]
安谷乡古佛寺存放着中博院90箱文物。1942年春,管理人员发现寺庙梁柱已遭虫蛀朽,担心建筑坍塌。欧阳道达回忆:“为防倾圮或损及文物,乃决定迁并储存计划:即废弃第一库,而将其原存文物箱件分配迁储于其余六库……迨是年十一月四日至廿六日,迁并储存毕事。原有库别,随以改编:以三氏祠为第一库,其余循序顺编……”[19]1942年11月28日,尹焕章致信中博院主任李济、总干事郭宝钧,汇报此事。
济之、子衡两师:
此次故宫博物院迁并古佛寺仓库文物箱件,自十一月四日开始搬运,每日四十余箱,后数日每日二百余箱,初以路远,后以路近。至十一月廿五日,开始搬运我处器物,抬箱士兵只十六人(因分去一半挪移古物宫河北[大渡河支流]箱件之故),搬运一日,只三十五箱;廿六日搬运三十九箱;廿七日搬运十六箱,半日即完。共计九十箱。以我处箱件较重于故宫,且士兵抬箱过久,而轮到我物,物大更觉重也。
生已于廿八日随器物移居三氏祠,放置箱堆及住室均已就绪。附上《箱堆方位表》一张、《三氏祠仓库大写意平面图》一张,以资参考。迁移用费,开支办法,按照故宫各项费用支付缩影办理。附上清单壹张、单据陆张,希核验转交会计处为劳。本处会计处汇来迁移费为壹仟元,已用去玖百八十一元,余洋拾九元,移存乐山仓库公费项开支,并望转达本处会计处转账可也。
谨此
敬祝研安!
生尹焕章敬上 卅一、十一、廿八
以后通讯处:乐山县安谷乡三氏宗祠故宫仓库转。[20]
驻守安谷的警卫为军事委员会直属特务团二营五连士兵,在抬箱转移觉得“我处箱件较重于故宫,且士兵抬箱过久,而轮到我物,物大更觉重也”。
箱里到底装了哪些宝贝,据安谷中心小学原校长杨正甫在《乐山市中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上撰文,回忆当时陪客人观看的情景:
2015年9月20日,笔者与中博院李霖灿之子李在中在乐山安谷镇纪念馆(蘭军拍摄)
一行来到朱、潘、刘三氏宋祠,库员梁××和两个工人已在那里待命开箱。尹先生亲开库门后即按册号将事先指定的几箱文物撕封开箱。第一箱是绢帛字画。其中最引人的唐寅的《八骏图》(此《八骏》画的是北宋名将杨业的八个儿子,并非周穆王的“八骏”),只见画面上的八兄弟个个英姿威武,手握兵器如临敌阵,呼之欲出,众口称赞。……另一箱是玉板、玉雕,玉雕中有浮雕、缕雕、其中描绘西湖风光的“三潭印月”“雷峰夕照”“灵隐烟霞”…… 玉雕最为人喜爱。另有几箱是“金文绢书”和“篆字绢书”。[21]
1940年代的乐山安谷镇(李在中供图)
尹焕章致李济那封信,右上角有存档编号“NO66”;右下盖有一枚“中华民国卅一年十二月拾号收到”的条形印。自安谷镇至南溪李庄,无论水路或陆路距离都不会超过三百公里,这封信竟在路上蹀躞了十余天。信中所附《箱堆方位表》与《三氏祠仓库大写意平面图》详细画出文物箱堆码行列位置和数量,每个箱子皆有编号,每箱文物附有清册。谭旦冏著《“中央博物院”廿五年之经过》一书,对迁运乐山的78箱文物有详细记载,其中金属器有汉铜兽耳环脚炉、唐铜鎏金站相人、唐小铜兽;石器有石鼓、石斧、大唐白石兽、大唐白石坐人、大唐石武士、大唐青石飞人、大齐青石大头、大明砂石龙门墩、大魏绿砂石三人造像、大魏石武士;陶瓷器有汉瓦卧骆驼、汉瓦银釉龙头灯、大汉赤瓦黑画瓶、大汉青瓦瓶、魏瓦女人、魏瓦老虎、陶鬲、唐白胎大瓦马、唐三彩飞虎兽、唐三彩骆驼、明三彩狮子、大明琉璃瓦骑马人、新瓦骑马人、北宋瓷黑花大罐、宋瓷花梅瓶、宋黑瓷炉瓶、宋黑瓷熏炉、唐白胎大骆驼、明彭城瓷元瓶、明彭城方瓶、清乾隆青花加紫天球瓶、清乾隆青花双耳龙凤大瓶;雕塑,大宋泥坐人、大唐木卧佛、唐本身木人、大唐坐像代背人、泥人头等。[22]独不见杨正甫文中所言“绢帛、字画、玉板、玉雕”诸物。
当时故宫管理处派守此库的是梁廷炜,平时库房上锁签封,进库需尹焕章与梁廷炜批准。除了工作人员,外人一概不许入祠。工作人员每天清扫库房,巡查箱子是否有鼠啃虫蛀,观察是否有白蚁。雨天要查是否漏雨。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马长寿曾担心环境对人发展的限制,此亦为尹焕章所格外警惕和自励。据尹焕章之女邓嘉嵋介绍:“父亲在乐山安谷乡七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中博院文物的完好无缺,定期晾晒,清点核查,此外就是在乐山城郊调查汉墓,做些拓片等琐事。有段时间,父亲还在乐山县中兼教历史,每周三节。”[23]据杨正甫回忆: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寒假中,我和同窗挚友刘季云在恩师尹子文先生家学习英语和古文。……库员和工人均住在祠内,尹先生则租佃任荣德两间老屋居住。[24]平日里我们早上自习,上午听尹子文先生讲英语散文或文法知识。来听课的还有保卫博物院的驻军连长冯昌运、同学王益志(又名震华)、任荣德等人。有时也请博物院秘书长常惠先生来讲《诗经·国风》的一些古诗。下午做作业、体育活动或帮助尹先生修理出土文物,抄写文物笔录、整理资料等。尹先生从来到乐山安谷后,即请了部分工人[25],由他带领把乐山附近的崖穴洞子踏遍了。洞门口用石灰水编上号码,并拓印了许多汉墓浮雕和影照,发掘出土文物很多,急待整理修复。重要的、有价值的古文物都并入中央博物馆箱藏(其中尤以安谷、车子、麻灏[浩]、肖坝、虎头山汉墓出土文物居多)。[26]
考古调查,不忘本行;教学相长,获取新知。在放任自流的安谷乡,尹焕章保持着过去的勤谨与自励。
战时乐山县,有武汉大学迁来;有当代大儒马一浮在乌尤寺办复性书院;稍远的峨眉山,有四川大学避难到此。所以,偏僻的安谷乡,也因故宫与中博院文物寄存地而引来四方英才。杨正甫回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暑假中的一天清晨,我们师生三人正进早餐,忽听沟边路上有人呼叫尹先生的名讳,我与刘季云赶到门外迎接,只见杨东莼先生手持手杖,后面跟着邱琨、朱家驹(二人均系武大讲师,在武大附中高中部教英语、物理课,我们早已相识)。另有几位陌生长者正向我们走来。这时尹先生也迎出门外。待杨先生进屋入座后,客人要求观赏尹先生出土文物的拓片、影照时,杨先生则与我和刘季云畅谈,再次询问我俩的学习情况,关怀备至、情景感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春假(清明假)和暑假中,杨先生同叶圣陶先生、朱光潜先生,以及邱琨、朱家驹,还有复性书院的马浮(一名马一浮,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秘书长常惠的好友),曾多次来安谷观看翻晒文物,并抄录有关资料。因为人多,我与尹先生等人只能作一般的陪同和接待。[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