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峰老人王献唐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9月11日,客居李庄板栗坳史语所的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一扫愁容,漫卷诗书,告别众人,买棹东去。他在《平乐印庐日记》中写道:
六时起,即收拾行装。以书籍等五件存所中,余送山下,即至李庄。所中友好至码头送行者,有仲武、翼鹏、卓亭、纶徽、萧梅、璋如等十数人。罗南陔、李博父及李太太等亦往。九时登轮,彦堂并随轮远送。十二时抵宜宾,罗伯希及张君来接,与彦堂下榻张君处。三时,罗邀本地文化界人,公宴余二人。” [1]
长江边李庄中渡码头送行者,按其所叙,依次为:仲武——劳仲武,史语所年轻事务员;翼鹏——屈万里,自己在山东图书馆一手提携,又紧随自己风雨相伴的文献学学者、此为史语所助理研究员;卓亭——逯钦立,山东老乡,史语所古代文学史学者;萧纶徽,史语所后勤总管,旁边的萧梅是他女儿;石璋如,史语所参与过山东城子崖发掘的考古学者;罗南陔,李庄乡绅,是逯钦立的岳父;李博父李权,为考古学家李济之父;李太太陈启华是李济之妻;彦堂——董作宾,甲骨学大家、史语所代理所长;罗伯希,南溪县李庄人,川军退役将领,工书法,广收藏。送别人群,也即王献唐此地编织的布衣经纬。
长江边的李庄码头(岱峻拍摄)
王献唐(1896—1960),号王凤生(王凤笙),以字行。山东日照大韩家村人。原籍发蒙,11岁入青岛礼贤书院文科,后插修德文班。17岁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学习。毕业后应《正义报》之约,赴天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到济南任《商务日报》《山东日报》主编。1925年赴北平,在舅舅丁惟汾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版本目录学及音韵文字学。丁惟汾是同盟会创始人之一、国民党元老,1926年被推选为国民党中执委常委、青年部长。1926年底,王献唐应舅父之召,赴南昌,先后任中央党部、中央通讯社一等秘书,中央训练部总务科长。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由丁惟汾介绍到国民党总部任秘书。后因政见不合,随舅父退出政界,发誓潜心问学,终生不涉政事。1929年8月2日,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1930年,考古学家吴金鼎赴山东,发现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王献唐受邀同去勘查。由此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结谊很深。
青年王献唐(采自网络)
江船眺望,李庄临江耸立的魁星阁与江对面的桂轮山渐远渐小,完全消融于水天之际。王献唐的情绪如江水起伏,浮想若山势连绵。自1943年3月至1945年9月客居板栗坳,深交了一批好人,披览了大量好书,九百多个日子无一日虚耗,完成《国史金石志稿》的编著,以及《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等专著撰写。就像那枚“栗峰老人”的印鉴,是他人生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