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与清代兵制研究
1935年9月3日,罗尔纲在《益世报》发表《淮军的兴起》一文。1936年,完成《太平天国史纲》书稿。他在自序中写道:“妻儿南归,来与汤象龙先生同住,吾友吴晗先生也时相过从。每当深宵围炉快谈的时节,这两位朋友就常常鼓励我赶快把太平天国的历史写出来问世……”[9]社会所副研究员汤象龙将《太平天国史纲》书稿带去南京,送交商务印书馆印行。他因公派赴英国考察,抵伦敦后,将所撰序言寄回国内。他在序言中指出:“这本书是著者五六年来苦心孤诣研究的结果,结构严密,资料丰富,态度谨慎,在现代中国史学界里是一部难得的著作。”[10]与胡适对此书的批评相比,史学会的同人或许多了些爱屋及乌的感情?
1937年9月,中研院迁到长沙。10月,经汤象龙推荐,罗尔纲进入社会所。所长陶孟和了解罗尔纲的学问与人品,分派他重点研究清代兵制,由汤象龙指导。1938年8月,中研院社会所一部分迁广西阳朔,罗尔纲在此完成《湘军新志》初稿。他在序文中说:
有清一代的兴衰,……国家大势的转移,都以他(湘军)为关键。至湘军所以有这样重大关系,则由于他的制度使然。不明其制度,固无由知世变之大,即湘军功业的由来,也无从而见。这一点,前人著作不曾注意到。本书之作,便是从此点着眼,专从湘军的制度上加以探讨,用以补前人所未及。在本书中,我们对湘军制度注意的是他的利病问题。论其利,则扫绿营积弊,终收靖乱的大功。论其病,则湘军之制,实种下了晚清督抚专政的根源。其利在于一时,而其病则流及于后代,故本书对后者的探讨尤为致力。[11]
年底,社会所再迁昆明。罗尔纲一家滞留广西宜山县,因母亲惧怕客死异乡,坚持返里。罗尔纲只得送母亲回贵县,再携妻儿转赴昆明。
社会所设在昆明西郊龙泉镇一个叫落索坡的小村子里,条件简陋,没有桌子板凳。大白天,老鼠窜来跳去。日机三天两头来轰炸,人们一听到警报拉响,就赶紧领着家人钻进防空洞。1939年,罗尔纲的《湘军新志》和《捻军的运动战》在此环境中完成。是年升为副研究员。
在昆明,罗尔纲在研究清代兵制的基础上,写成《绿营兵志》书稿,交商务印书馆后,因战乱倥偬,书稿竟至遗失。罗尔纲闻讯欲哭无泪,决心重新撰写。数载劳作,终于在1945年再次完成《绿营兵志》,当年在重庆商务印书馆首版。
1934年代北平天坛,罗尔纲(左)、谷霁光(中)、汤象龙(右)合影(汤榕供图)
1940年罗尔纲在云南昆明落索坡中研院社会所(采自网络)
1940年年底,社会所再迁四川宜宾李庄。罗尔纲开始撰写《晚清兵志》。1941年冬,他在宜宾旅馆候船,巧遇甲骨学家董作宾,即向其请教天历,学习历法基本知识。此后他与董作宾在《读书通讯》上讨论天历问题历时三年。
1942年春,罗尔纲接到社会所要求研究员申报研究计划的通知后,提出拟研究和撰写太平天国史,得到所务会批准。因昔年在北平搜集的史料存藏在贵县家中,陶所长还批准他回桂工作,并实地考查金田各地遗迹。此时,汤象龙率全家离开李庄社会所,罗尔纲是经汤介绍入所,且受他指导。罗尔纲此时离开李庄,抑或有与朋友共进退之意?
回到广西,这年11月,罗尔纲应简又文之邀,同往桂平金田村,考察太平天国遗址。两人来到紫荆山上,从风门坳放眼看去,山势不高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足见洪秀全杨秀清的战略眼光。他们走访古林社和韦昌辉故居,考察藏匿武器的犀牛潭和起义团营的营盘山,多次寻访知情人,采写太平天国口述史。其后罗尔纲完成《金田采访记》,简又文著有《金田之游》。1943年,罗尔纲还帮助家乡修志局整理新发现的天地会历史文献,编辑完成《天地会文献录》。翌年4月,被广西通志馆借调兼任该馆编纂,研究《李秀成自述原稿》和撰写《太平天国广西英雄传》等。这是一段惬意又充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