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姐夫王志维
1939年王志维于昆明龙头村(石磊供图)
2002年10月12日,我刚从李庄返家。第二天,李庄友人左照环打电话告诉我,张彦云的妹妹彦遐刚陪台湾客人到过李庄。他已向彦遐介绍了我,并代我提出访谈要求。他把彦遐在南溪的家庭电话也告诉了我。
电话那端,终于传来彦遐年轻的声音。称之彦遐,这种感觉很滑稽:这些天我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幻影中,仿佛自己也成了其中一个角色。展开六十年的重彩工笔画卷,我窥看她们晨起懒梳妆的剪影;眺望她们款款走过秋水田的倒影;凝视她们把手交给异乡男子,红烛前的叠影;码头送别,追踪她们泪湿鲛绡,渐远渐小的帆影……闭目一想,她们纵是健在,已是七老八十的母亲或祖母,那时我的父母也还是年轻人,我尚不在人世。
张彦遐那年71岁,往事已退进记忆深处,岁月的湖面已不见涟漪——
父亲张九一出生那年,正好他的奶奶、我的老祖母满91岁。所以爷爷为他取名“九一”。父亲知书识墨,解放后一直在李庄中学教书,1964年病逝。现在南溪县党史上有他的记载。他曾参加过地下党,还任过板栗坳的书记,领导过1928年的李庄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他与党失去了联系。先是跑到邻水县一个叔叔家躲起来,后来风平浪静了,又回到李庄。一惊一吓意志消沉,染上了鸦片,精神颓靡,从此家业不振。姊妹又多,记忆中他总是佝偻着身子,坐守愁城。[24]
革命和暴动如烈火烹油,有时会加速燃烧自己。半成灰烬的人生,有时就把未来寄托到女儿身上。
张家姑娘素萱是我们堂姐,她和研究院的李光涛结婚算是个很大的新闻。李先生是外地人,在李庄待得了几年是个未知数。但是看到他们和和美美的情形也让很多人心动。况且,先生们有学问,收入稳定,跟上他们一辈子不愁吃穿。我和姐姐在南溪上学,从李庄进进出出,蹦蹦跳跳。研究院的太太就上门向我妈提亲。起初妈不同意,后来再三撮合,妈妈心动了。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妹,要读书已成问题。再说研究院也来了好几年了,天天照面,这些先生的品行是信得过的。介绍的是图书管理员王志维。王大哥家在北平王府井大街。没有一点人们说的“京油子”的油滑世故,人高大帅气,又本本分分,见人很礼貌和颜悦色。妈妈同意了。
王志维1940年7月23日被聘为史语所书记员。此前,他是从北平流落昆明的青年学生。书记员是文员的最低等,当时月薪80元,另有一点生活补贴,仅为研究员收入的五分之一。我查过史语所档案,他留在发黄的纸片上的印迹,既频繁又琐碎:
1942年12月31日,史语所派他前往民生公司提运肥皂三百块,望军警关卡查照放行;
1943年2月8日,史语所开证明,王志维因公由李庄经泸县前往重庆,公毕后仍循原路返回李庄,希沿途运警关卡查照;7月22日,前往李济处取回所存书籍予以登记;8月30日,前去合众轮船公司面洽,为傅所长赴渝购买船票;
1944年7月26日送上印度研究生狄克锡君血液二件,请代为检验,并面奉检验费用;10月5日,代为丁声树收领集刊第十一本第三、四分合刊;……
档案里的办事员,与姨妹的讲述吻合。1942年10月初,傅斯年搞民意测验,推荐房舍管理员。丁声树回函傅斯年:“声树以为那廉君先生王志维先生堪受此职,敬祈鉴核决定”。[25]后来,那廉君与王志维一个做了傅斯年秘书,一个做了胡适秘书。
张彦遐谈起姐姐的婚事,仿若昨日:
王大哥人忠厚,定了婚就开始帮补家里。离开李庄,一直到去台湾前,从不间断。他们从结婚到离开李庄,时间不长,好像不到一年。结婚是在板栗坳牌坊头的上厅房,来了很多人。傅斯年、董作宾,还有当地士绅张官周、罗南陔。父亲出面,母亲则躲在柴房里哭成一个泪人。当时姐姐还小,王大哥不到30岁,姐姐16岁。妈妈总觉得对姐姐有愧。我们不懂事,觉得是一件好玩又奇怪的事情。[26]
半个世纪后,电话那端的张彦遐老人仍不平静。当初姐姐出嫁后,她才感觉到经历了一次生作死别的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