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渝州 客居栗峰

一、流寓渝州 客居栗峰

战火未到,文物先行。为使山东图书馆善本古籍与金石书画免遭兵毁,王献唐指挥同人,选捡出珍品书籍文物共29箱,分两次运往曲阜。不久,烽烟燃起,限于运输条件,仅从运到曲阜的珍藏中筛拣5箱南下转运。王献唐舍妻别子,与编藏部主任屈万里及工友李义贵,“过铜山,经汴郑,出武胜关,凡八日行程,三遇空袭,而抵汉口”。[2]

1938年8月6日,王献唐致董作宾函(采自拍卖公司网页)

1938年11月底,到达四川乐山,选择大佛寺天后宫内大佛一侧隐而不露且朝向好易干燥的崖洞,妥放箱件,砌堵洞口。安排工友李义贵就地守护。王献唐以其在武汉大学(时迁乐山)执教的微薄收入维持自己与李义贵的开支。

1941年2月,王献唐被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委会任命为副总干事兼第一组主任。国史馆筹委会于1940年2月在重庆成立,国民党元老张继(溥泉)任主委,湖北但焘任总干事。馆址在歌乐山向湖(即向家湾)。一年后,王献唐不胜劳烦,提出辞职,改聘顾问,参与审核《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修订《清史稿》等工作,独自承编《国史金石志稿》。此间,他与孔子第77代孙、“奉祀官”孔德成(达生)为邻,与李炳南、邢蓝田、孔德成、吕今山等时有唱和,以诗忿世之作甚多。此时,始患脑疾,夜不能寐。兼与总干事但焘不睦,尤以史观势如冰炭,一次争论,双方大动肝火,王氏拍案而起,继后把但焘推倒在地,拂袖而去……[3]

重庆已刻不能留。此时,挚友、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伸出援手,邀请王献唐到李庄史语所客居,潜心养病,读书著述。傅斯年之举,既有私情,也系公谊。战前,史语所在齐鲁搜求书籍,多蒙山东图书馆斡旋照应。1930年夏,史语所考古组安阳发掘受阻,移师山东。傅家是聊城望族,与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等为旧雨。因此,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发掘城子崖遗址等,无不水到渠成。彼时山东古迹研究会,傅斯年任委员长,李济任田野工作部主任,王献唐任秘书,也就是一口锅舀饭的一家人。1940年6月16日,傅斯年、李济等向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事务所推荐王献唐为“考古及艺术史组受协助人”,[4]任务是撰写《中国古代货币通考》。

五年前,王献唐与屈万里等押送典籍文物,由重庆经宜宾赴乐山,曾乘船一路经过李庄,眼前山光水色,笔下饶有兴致:

江之对岸有孤塔耸立林表,附近颇有寺院……见夹道岩间橘树数百,红实累累,掩映青绿丛中,□烁照人,至可悦目……

两岸崖土皆赤红如火,所谓赤壤者也。昔在龙山各处亦多见之,惟不如此土之红。绿树翠竹粉垣茅屋,掩映其间,奇妙如画。……岷江水清,金沙江水浊,两水交汇,清浊截然不混。细审岷江水底皆为石子,故水清;金沙江则为泥土,故水浊。故书所载,泾渭诸水之清浊,殆亦由于此。

钟灵毓秀,万物欣欣。于是当受邀前往李庄,王献唐心生慰藉。事先,他已将屈万里安排至史语所。1942年8月10日,史语所代理所长董作宾复函王献唐,“关于屈翼鹏先生工作一节,经与孟真兄商谈,觉彼能来此工作,甚为欢迎,惟有几点请转达屈先生,如同意请示知……”次日,傅斯年径直回函王献唐、孔达生,“拟请屈翼鹏为助理员,并对于其来所职位、研究项目及资格审查补充说明——”[5]屈氏本是读书种子,“琳琅万卷,昕夕摩娑,足以慰情,亦可以疗饥”。助理员却是史语所最低学术职级,屈氏自云:“(民国)三十一年冬天[6],听说中央研究院需要一个研究甲骨文的助理员职位,我就请王献唐先生写信给傅孟真先生介绍,傅先生答应给我一个助理员的职位,我喜出望外。那时,我在中央图书馆的名义是编纂,相当于副教授的待遇,每月有280元,但是决定接受待遇低一倍的助理员职位。”[7]屈氏无文凭无著作,傅斯年能应允,多少是顾及王献唐的面子。9月29日,王献唐致函屈万里云:

赐函及孟真笺均悉。孟真求贤爱才之意甚殷,此种精神,今人岂易得哉!仆反复思之,弟仍是到孟真处好。孟真为人热肠,又无阔人习气,为学问,为交友,此机会不可失也。[8]

1943年1月14日,董作宾致函在重庆治病的傅斯年:“博物院之三千元以八百元约定派德宏一行,献唐兄亦拟同来李庄,不必再派志维辛苦,弟等到宜宾,次日即可搭轮返李。又蒋慰堂已电屈翼鹏来渝同行,未知来否?慰堂言兄已允派一人为彼帮忙,彼盼马上即来工作。”[9]

沿着春花烂漫的小径,一米八的山东大汉王献唐,终于从江边的木鱼石,气喘吁吁地爬上高石梯,走进栗峰山庄。3月3日,董作宾致信傅斯年:“此间情形安静如常,王献唐兄到李庄……”三天前,他即提前函告图书管理员王育伊:“关于王献唐先生在本所参考图书从事著作得比照同人阅读优待,请查照。”[10]

3月16日,弟子、友人孔德成自重庆来信——

1945年8月王献唐画花卉(李幼萱供图)

献唐我兄史席:

别来经数旬,曷胜依依。顷读手札,知已平安抵李庄矣。又读致炳僧书,知以无酒友将别面生,若何日起戒,望函告,弟亦当同时戒绝也。孟真先生已晤面,所事亦以谈过,孔学会编纂委员名义一伊木欲担任。此处自兄西上山中,更少过往,孤独学无友,益觉孤陋寡闻,夙晨月夕,更怀故人耳,仰视兄与翼兄,真如在天上矣!……[11]

此时,未满四十七岁的王献唐,以“老人”自嘲,但并没戒酒。3月21日,他在致向湖友人李炳南居士的信中写道:

今日星期,梁思成兄召饮,带醉归来,于几上读大函,至过向湾数句,为之慨然,不意大禅师结习亦未空也。此间山名“栗峰”,已改号“栗峰老人”,不名“向湖”。天地之大,随处皆为我有,亦皆非我有,何沾沾于“向湖”乎?[12]

向湖在重庆歌乐山,即国史馆筹委会办公地。当时王献唐,曾自号“向湖”,而今,改号“栗峰老人”,也是内心移情。

4月6日,他收到李炳南寄呈的诗作《清明怀王献唐》:

栗峰深处几层云,欲把愁思写与君。

今日清明不沽酒,向湖花谢雨纷纷。

板栗坳雅称“栗峰山庄”。史语所图书管理员游寿曾写过:“峰以栗名,地乃为坳。陟坡陀以升降,绕江流如襟带。水路交臻,时有山市。”房前屋后广植楠竹,山前山后遍种桂树、山茶,山顶两棵板栗树,冠盖蔽日。

山居苦寂寞,治学唯一途。客居栗峰山庄田边上一农舍的王献唐,与史语所的学者傅斯年、董作宾、李济、陈槃、劳榦、全汉昇、张政烺、傅乐焕、逯钦立、何兹全、那廉君等往来论学,与李济父亲李权,乡绅罗伯希、罗南陔等翰墨往来,诗词唱和。与外界学友的联系也一直保持。4月10日,王献唐为国史馆同事蒋逸雪绘制《向湖清话图》并口占二绝句,云:

梦里逢君醒似真,向湖一别雨如尘。

相思逐渐春潮涨,又唱阳关送故人。

扛鼎争传笔一支,更从剑外揽雄奇。

平凉羯鼓金城柳,万里春声出塞时。

跋语“与逸雪道兄别两月矣。顷闻有西北之游,中宵揽衣,杖触弥襟,口占二绝句,篝灯写之,时三十二年(1943)四月十日。明晨即付驿使去矣。”[13]

2013年9月14日栗峰山庄田边上,当年王献唐即下榻于此(岱峻拍摄)

9月6日,王献唐“偶于筐中得小石,刻‘栗峰’二字”。此间他的书画墨迹,始钤这一方“栗峰”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