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萱光涛成婚礼
山茶花,年年开。戴一朵茶花下山来。
自从大桥会一会,李光涛相思苦难捱!
拿起笔,写封信,要给小姐通音讯。
情书一束送上去,果然打动了小姐的心。
风吹竹叶颤簌簌,小姐在门前望情哥。
嫂问姑:“你在那儿看啥子?”
“我看那,长丰轮客人恁样多。”
张打铁,李打铁,买点礼物送小姐。
几次下山等长丰,又怕人说“是把衣料接”。
月亮光光,打水洗衣裳;
洗得干干净净,穿着上仓房。
仓房头,有高楼;楼下歇,遇到张三姐。
1945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二十一),李光涛与张素萱的婚礼在板栗坳牌坊头举行,董作宾以证婚人的身份朗诵了这首“新乐府”。诗中的“长丰轮”,是卢作孚的民生航运公司往返于宜宾与重庆的长江客轮。在码头上接衣料的细节,传神地描绘出特定时期李庄姑娘对山外世界的渴望。
李光涛1902年7月5日生于安徽怀宁。父亲早逝,母亲矢志守节,家故寒素。光涛姐弟三人常随母亲到家族清节堂寄食。清节堂为抚恤孤寡,办有塾教。李光涛在清节堂读到13岁,不愿看人冷眼,遂泣别母亲,独自到外面闯荡。他一边打工补贴家用,一边膏火自给,苦读书本,考入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后任职于安庆海关。
1928年,史语所由广州迁北平,接手了8000麻袋明清内库档案,移存于午门楼上,以待整理。1929年9月,李光涛经怀宁同乡、师范校校友徐中舒推荐,进史语所任临时书记员,负责明清档案的清理。1931年,《明清史料甲编》出版,这是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大规模刊行问世的开端,主要工作多出自李光涛之手。1935年,在傅斯年鼓励下,李光涛为《明清史料乙编》增写补例。在清理档案,编辑出版的同时,李光涛也开始史料的分析研究,撰写论文。
李光涛著作手稿(李幼萱供图)
学术上的鹰扬奋进,填不满午夜时分的空寂。李光涛原配夫人蔡氏因风寒染病身亡。1940年12月31日,李光涛向时在重庆的傅斯年请假,信中语气异常:“此次奉命押运书物百余件,已于本月七日到达板栗坳,经请假三星期来江津,兹光涛之意,不再回李庄,伏乞鉴核。”未读到傅斯年回信。但从1941年1月13日李光涛致傅斯年的信中,完全看得出傅的态度。李光涛信中写道:“不敢再说不回李庄,但须请长期事假一年,以治私务。今押运事已竣,想可获蒙批准?又应赔书一批,俟得通知其价,必设法偿还。”先生面前,弟子还有些叽叽咕咕,但已打消去意。2月17日旧历年中,傅斯年函李光涛:“未知府上有何事待一年料理?看来想不至费时许多,仍乞早日摒挡返李庄。目下图书将开箱,工作仍可继续。”[16]
来到李庄,李光涛一晃就四十多岁,个矮小头秃顶,本打算鳏居一身。焉知千里良缘一线牵,经史语所汪和宗介绍,在栗峰山庄攀上了一门亲事,乡土中国多是盘根错节的“竹根亲”。罗萼芬告诉我:“我喊张素萱张三姐,她大姐是我的大嫂。张三姐在南溪女中读书,毕业回来。住在江边仓房头。我九姐罗筱蕖已在栗峰小学教书。结了婚,做栗峰小学教务主任,学校聘老师聘了张素萱。我姐夫逯钦立与李光涛要好。就通过九姐把张素萱介绍给李光涛。研究院的两个光棍一前一后娶了一对表姊妹。”[17]
四十三岁的李光涛,娶了十七岁的小美女张素萱,铁枝柔朵,好不羡人。董作宾写道:
三姐咪咪笑,喜得光涛双脚跳。
一跳跳到板栗坳,三天三夜睡不着觉。
八月十五桂花香,十六月亮明光光。
素萱光涛成婚礼。他们俩:花好月圆乐未央!
1966年,古稀之龄的李光涛重抄《香樟集》序云:
香樟集,一称栗峰谣,凡一卷,共五叶。董彦堂先生撰于民国34年9月21日,是日乃光涛与内子张素萱结婚之日,特请彦堂先生为证婚人,故先生撰成是集,以志喜庆也。兹者先生逝世已三年,追维风范,不仅感概系之。爰将其旧作转录一次,以当纪念之意云尔。
1947年李光涛张素萱夫妇与儿子(李幼萱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