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职中博院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在友人帮助下,庞薰琹一家租住昆明青云街,北平故人雷圭元、沈从文、陈梦家、梁思成、林徽因等,相聚于四季如春的昆明。庞薰琹在陈梦家、沈从文鼓励下,开始研究古代装饰纹样。
1939年8月,经梁思成、梁思永昆仲推荐,庞薰琹受聘迁到此地的中博院。8月30日,中博院筹备处主任李济通知尚在重庆的总干事郭宝钧:“拟聘庞薰琹为本处专员,即祈向教部备案,并作一聘函送庞,即由弟处转送。”[4]庞薰琹受聘为专员,专事考察、收集和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月薪250元,因战时原因实支210元。[5]较之1936年加入的马长寿月薪100元,1940年留英归来的考古学博士夏鼐250元,1942年加盟的金女大研究生游寿的240元,薪酬着实不薄。
庞薰琹举家居住在昆明北郊龙泉镇瓦窑村。此时的龙泉镇,已是一座战时的学术城。中研院社会所、史语所,北平研究院历史所,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极一时之胜。中博院也人才济济。李济曾在院内动员月会上说,“我们中央博物院,人人都能画图,人人都能研究。”
庞薰琹与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合租袁家花园,距离中博院所在的桃园村约有两里多路,遇雨道路泥泞。庞薰琹回忆:“幸而我在湖南时买了一双老牛皮的钉鞋,雨天我就赤脚穿钉鞋,我在云南时没有穿过袜子。”[6]乡村环境已改变上海滩歪带贝雷帽的艺术家派头,也带来新的艺术感受。龙泉镇地处城郊,瓦窑村有烧造陶盆粗碗的窑业基地;昆明城北门至龙头村沿途,打铜壶、卖玉器、铸铜佛、制金器,各行各业比比皆是。向民间学习,艺术家汲取到另一种养分。
1939年,云南龙泉镇龙头村赶街(台北“中研院”史语所供图)
庞薰琹开始的工作,是他早已着手的中国历代器物图案研究。此时昆明,中研院史语所有迁来的文物,从青铜器的纹饰到石雕的造型,从秦砖汉瓦到六朝造像,从隋唐壁画到宋元陶瓷、明清绣片等,在庞薰琹眼前,是一个无比瑰丽的艺术宝库。他抓紧时间临摹传统装饰纹样,从陈梦家处获得青铜纹样资料,从王振铎处获取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的纹样资料,从吴金鼎处获取原始彩陶方面的资料。梁思永还带他开箱观摩殷墟出土的玉器、青铜面具等文物。他曾写道:“抗战开始后,我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许多考古专家是我的朋友,我的办公桌对面坐的是夏鼐,我做的卡片和文物上绘制的图案,都是按考古的要求做的。”[7]庞薰琹把青铜器、汉砖石、隋唐陶俑的纹样,从器物中剥离出来,经过想象、挪用、重构,融入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所受的训练,化为现代设计,绘制了《中国图案集》共100幅图。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件开拓性的工作。中博院庆幸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