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殊途同归
1949年12月4日,因病返回广西贵县休养的罗尔纲迎来家乡解放。当年他在贵县县立初级中学教书时的学生梁寂溪,出任中共贵县县委书记兼贵县人民政府县长。梁热情邀请老师参与贵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次年春,罗尔纲当选为贵县人民代表,出席了贵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会议结束不久,罗尔纲接到社会所的南京来信,请他尽快回单位参加学习。翌年8月1日,罗尔纲回到南京。新中国大力颂扬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并将“金田起义”铭刻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于是顷刻间太平天国史成为“显学”,罗尔纲重担在身负责筹建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南京“太平天国纪念馆”。
1948年11月11日,罗尔纲给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萨士武(兆寅)的信(采自网络)
其时,胡适已是点名的文化战犯,昔日师门承教经历,成了罗尔纲背负的沉重磐石。罗尔纲回忆:“1950年,我又从家乡回到我的单位。那时陶孟和先生已经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来南京,对我说胡思杜写有篇《我的父亲》同胡适划分界线,写得很好,叫我看看。那时初解放,我在家乡未经学习,还不懂得什么叫划分界线。而胡适的问题却正在沉重地压在心头。我听了孟和先生的话,立即去图书室借了《人民日报》来看。我看后启发我认识到胡思杜与胡适还可以划清敌我界线,我做学生的,更可以与老师划清敌我界线了!从此解决了心头的难题,豁然开朗了。20年前,我是胡思杜的老师,今天胡思杜是我的老师了!”[22]1955年1月4日,罗尔纲在《光明日报》发表《两个人生》一文,他在文末写道:“这是如何不同的两个人生啊!一个是灰冷的、虚无的、无可奈何的人生;一个是热爱的、满怀信心的乐观的战斗的人士。两个不同的人生绘出了中国两个不同的时代:在旧时代里,革命向反革命进行斗争,进步的知识分子就参加了革命,反动的知识分子投到反革命的泥坑,而我这样的一个落后的知识分子却变成了行尸走肉;到了今天新时代,在毛泽东光辉的照耀下,只要你要求进步,就连同我这样的一个活死人,也恢复了青春,充沛了生命的力。”[23]
《师门辱教记》出版后,胡适对人说,这本小小的书给他的光荣比他得到35个名誉博士学位还要光荣。晚年,蛰居台岛的胡适还把这本《师门辱教记》改为《师门五年记》自费付印,作赠送朋友之用。他在此书“后记”中写:
罗尔纲著《师门五年记》书影(采自网络)
尔纲这本自传是1945年修改了交给卢吉忱的。后来吉忱要我写一篇短序,我的序是1948年8月才写的。可能是我的序把这书的付印耽误了。1948年8月以后,吉忱就没有印这书的机会了。1952年我在台北,向吉忱取得此书的修改稿本。1953年我去美国,就把这稿子带了去。
如今吉忱去世已好几年了,尔纲和我两人,成了“隔世”的人已近十年了。这几年里,朋友看见这稿子的,都劝我把他印出来。我今年回来又把这稿子带回来了。我现在自己出钱把这个小册子印出来,不作卖品,只作赠送朋友之用。[24]
据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62年2月24日记:“下午一时与出席院士共同午餐。……饭后回到住宅。……四点十分,先生起床了。……胡颂平……问:‘吴健雄是中国公学的同学,送她一本《中国公学校史》吗?’先生说:‘好的,你送她一本。午饭时,我和他们谈起《师门五年记》;他们从外国回来的四位院士。也送他们每人一本。”[25]
四位院士是吴大猷、吴健雄、袁家骝、刘大中。这天下午五时,胡适宴请院士酒会。致辞完毕,心脏病突发,倒地不起,当场去世。后来,罗尔纲在增订本《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中,将上述一节作了附录。他写道:
我这本在十天内匆匆草成的小小的册子,如果不是钱实甫先生那么热情来电追索,我写成后还搁起来不敢示人,却为适之师看重,为读者赏识,成为我写作中流传最广远的一本。杜甫诗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对我这本小册子的得失,却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哪![26]
罗尔纲一辈子研究太平天国,其史观却有人不以为然。如哲学家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历史学家钱穆也有类似说辞:“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胡门弟子罗尔纲,到底是“承教”还是“辱教”?且听后人评说。
【注释】
[1]罗尔纲:《师门五年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0。
[2]罗尔纲:《师门五年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8—39。
[3]同上引。
[4]罗尔纲:《师门五年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8—39。
[5]罗尔纲:《师门五年记》,9。
[6]郭存孝编:《胡适与罗尔纲经纬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231。
[7]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137。
[8]罗尔纲:《师门五年记》,12。
[9]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9,1989,191页。
[10]陈勇主编:《民国史家与史学1912-1949民国史家与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406。
[11]罗尔纲:《湘军新志·自序》,商务印书馆,1939,1。
[12]夏鼐:《夏鼐日记》卷4,245。
[13]罗尔纲:《生涯六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35。
[14]罗尔纲:《困学丛书》,广西师大出版社,1989,423。
[15]刊登于《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8卷第1期,1946年编辑完成,1949年1月问世。
[16]刊登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7]刘知渐撰文:“《水浒》的书名及其所谓“真义”——罗尔纲同志《水浒真义考》质疑”,批评罗尔纲,“主观想象太多,而作出背离小说发展客观历史的结论”。
[18]见前引,1926年罗尔纲发表的《石达开故居》一文。
[19]民国《兴文县志》卷3六,事记。
[20]隗瀛涛:《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70。
[21]夏鼐:《夏鼐日记》卷4,187。
[22]罗尔纲:《师门五年记》,174。
[23]三联书店编辑:《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188。
[24]郭存孝编:《胡适与罗尔纲经纬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43。
[25]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2。
[26]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