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教学过程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自读自悟,感受水之美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第一段,知道桂林山水闻名天下,可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走进漓江,学习课文第二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漓江水的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句写出了漓江水绿的特点,用了比喻手法。

师:那你知道水绿得怎样,“翡翠、无暇”是什么意思?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的硬币。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朗读,全班齐读)

师:请用几个词儿来形容漓江的水。

生1:水平如镜。

生2:波平浪静、清澈见底。

生3:绿如翡翠、晶莹透亮。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也来仿写几句吧!

生1:池塘里的荷花真美呀,美得。

生2: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来写水,为什么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通过对比、比较,突出桂林山水。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教学反思:教学中,重视了学生自读自悟,读得细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也作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排比句”的作用。此外,对比方法的使用,仿写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漓江水特点的理解,从而感受了漓江水的美。)

学生体验

生1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特别是仿写小练笔的设计,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既了解了漓江水的特点,又把这些美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同时还掌握了排比句的特征和作用。真是一举多得啊!我很喜欢这样的方法。

片段二 朗读交流,体会山之美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你是带着怎样的感情读的?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1: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2:“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连绵不断,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而且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1:像宝塔、像巨轮……

生2:像玉女。

师:这部分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生:(汇报)写了山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课件出示桂林山水图片,配乐朗诵)同学们边看图边想象桂林山之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教学反思: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在读中体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体验

生2:学习这个部分时,老师给了我们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运用上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轻松、快乐地朗读、想象、感悟,很快记住了桂林山的特点,还积累了许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

片段三 举一反三,体验生活之乐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想想,山水相映的美?(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朗读交流)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自由交流)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共同欣赏了桂林的山,漓江的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配乐朗读)

(教学反思:课文最后以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又与首段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段的教学,我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运用配乐朗读,图文并用,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又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更能触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生体验

生3:在老师的配乐引读下,我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美丽的画卷,享受着无穷的乐趣。真是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完全与桂林山水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