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学习体验案例

“圆锥的体积”学习体验案例

陈小勤

一 教学设计

(一)课时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

3.在“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的探索过程中,领悟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设计思路

生活情境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本课的设计,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帮小虎处理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从而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对数学本身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准备若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问题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一考张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还没学过,怎么办?你有办法知道圆锥的体积吗?(板书:圆锥的体积)

(教学反思: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需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跃跃欲试。)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提出各种猜想

师:我们学过哪些几何体的体积计算?

生: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

师:那现在谁来回忆一下这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生回忆,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是: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是:V=a×a×a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是:V=sh

3.圆锥的体积与哪种图形的体积有关?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将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

生:我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圆柱的体积有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圆柱的底面是圆,圆锥的底面也是圆,所以我认为它们一定有关系。(掌声鼓励)

4.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

老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1: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

生2: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3倍。

生4: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4倍。

……

(教学反思: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的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知道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但是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片段二 实验探究,探寻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1.开展实验,收集数据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亲自做一做,验证。

这里有沙子和水,还有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各种圆柱、圆锥的模具。

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如何实验?分小组先议一议,再动手。(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实验结束将小组记录展示在黑板上)

(教学反思:通过分组试验探究,在试验过程中自主猜想、感知、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探究习惯。由于学生基础不一,动手能力也有所不同,照顾了好一点的学生,差一些的同学就不能经历整个探索过程,顾此失彼,有点遗憾。)

2.汇报交流,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1)观察全班的实验结果:

a.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用圆锥盛满沙子,往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正好倒了三次就装满了。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

生2:我们组圆柱盛满水,往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里倒了三次才倒完,这说明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

生3:我们组用圆锥盛满水,往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正好倒了三次,就装满了。这说明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b.观察全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或水,也有两次多或四次等不同结果。

3.进一步观察各自的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教学反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经历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当多数同学都发现三个圆锥的沙子正好装满一个圆柱的时候,有个学生怎么也装不满,于是,我让他比比他的圆锥与圆柱的高,结果发现圆柱的高比圆锥的高要高一些。抓住了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帮助学生弄明白了问题的实质。)

4.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老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验证。

总结结论:

a.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b.导出公式,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生汇报,师板书:圆锥体积

4.深理解

师:在sh中,“sh”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乘

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教师的演示试验,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所存在的条件,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再次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片段三 实践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体积是9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5.4平方米,高21米,体积()。

2.判断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3倍。

3.师:对于张爷爷提出的难题,现在可以解决了吗?

学生根据提供的麦堆的高1米和底面直径2米,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再用圆锥体积公式求出麦堆的体积。

4.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课本,想一想,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回归课前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片段四 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三 学习体验

“圆锥的体积”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第一次上这节课,上课之前我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才能算高效?是不是满足学生常规的考试就算高效呢?是不是要求学生熟练记忆公式、熟练套用公式做题就算高效呢?困惑之余翻开《数学课程标准》,似乎有所感悟,其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不清楚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公式的导出过程呢?如何设计练习才能提高同学们对公式的理解呢?如何才能提高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呢?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做中学呢?带着这些想法设计上了这节课,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动手操作,获得自主学习的体验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深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再演示实验,加深理解;然后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归纳、整理等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操作的态度

(二)质疑思考,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求圆锥体积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自学看书的基础上提出了质疑,引导学生像一个研究者一样去严谨地在试验中进行验证。再设计实验报告时,不仅关注顺向的思维,同时引导从一个实验中得出反向的结论,深化对公式的理解。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形麦堆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识,学生就会变成有思想、会思考、会研究、会学习的人。这样的教学我认为是有效的。

作者单位:东皇镇三小 贵州 习水 564600

【点评】

该课有以下特点:

1.提出现实生活中与圆锥体积计算紧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圆锥体积计算与圆柱的体积计算关系最密切,因而猜想到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有依托,类比分析有载体。

2.在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数据差异,领悟要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实质。获得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操作实验的验证体验。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3.课的结尾回到课前“张爷爷提出的问题,可以解决了吗?”前后呼应,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点评人:郁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