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学习体验案例
张廷春
一 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平均分含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设计思路
1.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平均分”思考
四个学生一组,用6个本子来分一分。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含义。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体会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并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人生观。
2.小组合作,加强对平均分的体验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18颗糖分成6分,从中体会到“平均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再通过实际操作,(设计了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兄弟的情况)以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让学生从实践上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3.联系实际,领悟“平均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你哪里用到过“平均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觉我们学习数学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
整节课按照“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合作—班级汇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展开,把“把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情境激趣引入并理解平均分
师:同学们:我们班最近有三位同学学习进步了,老师用6个本子奖励他们,每一个人奖励几个本子?有几种办法呢?
生A:有一种。
生B:有两种。
生C:有三种。
师:有谁愿意上来把你的展示一下,
生:学生展示方法中……(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来展示不同的方法)
师:同学们都非常的聪明,展示了不同的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最好?并说一说为什么。
生D:(俞小平)我认为钟佳宁的方法最好,因为她分得同样多,很公平。
师:还有没有学生认为其他的方法比钟佳宁的方法好呢?
学生沉默中……
师:看来同学们都赞同俞小平说的观点,那么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分得同样多的这种情况呢?
学生A:用平均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回去都预习了的。(我板书于黑板,让学生读两遍。并板书课题——“平均分”)
(教学反思:我让同学们通过活动的形式来体验分物品的方法,然后学生通过观察和我的引导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通过学生的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初步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
片段二 交流
学生做第八页“做一做”(学生练习中……)
师:你们选的哪一种啊?为什么?
学生A:老师,我选的是第二种,因为分得同样多。
师:大家赞同他的观点吗?
学生齐答:赞同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更加深刻地会到“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和之前的活动相互印证。)
片段三 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我出示例题:要把18颗糖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得几颗?要求学生动手分一分。(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分一分。学生操作中……)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A组学生代表:我们是先分两颗,然后再分一颗,最后每人分得三颗。
师:其他的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B组学生代表:老师,我们用了三种方法,有一种和他说的一样,还有两种和他的不一样。有一种是一个一个的分,三次就分完了;还有一种是每次分三个,一次就分完了。(全班同学对这名同学进行赞美。)
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平均分呢?(引导:可以怎么平均分)
C组学生代表:可以一个一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
(教学反思:经过前面的环节学习,学生虽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但学生还不知道如何才能“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体验如何才能把物品平均分,在这个环节中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意识。)
片段四 在生活实际应用中进行巩固
我设计了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分得几个苹果?
全班学生:每人分得5个。
让学生分别上来展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前面的学习,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含义,并能很快地把物品平均分,通过再一次的活动来巩固平均分的方法。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知识。)
片段五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里用到过”平均分”啊?
学生A:爸爸每次买铅笔的时候,都是我5支,弟弟5支。
学生B:老师每次分组的时候,都是每4人一组。
学生C:外公每年给压岁钱的时候,我和姐姐都一样多。
(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价值观。教师要钻研教材,依据教材,同时更要拓宽教材,适时地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拓展延伸来让学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数学。)
三 学习体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堂课一开始我设计成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上台来分一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分享学习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学习时往往会出现缺乏兴趣、被动接受的现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各抒己见,也有激烈地讨论,且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各自为政,各不相让,这要归功于坚持贯彻“生本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形成的好习惯。即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合作学习中又能吸取了他人的长处,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得自己的数学学习体验。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四人为一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在与别人交流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所学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本课教学中我多次让“平均分”融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体验生活就是数学,学数学就要应用在生活中。
【点评】
1.“平均分”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始终通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和经历“平均分”过程,让学生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本节课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本节课在从学生熟悉的分糖果开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本子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注重分法的多样化。本节课教师设计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如“把18个糖果平均分成6个人,你会怎么分?”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既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又进一步优化分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领悟其价值。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点评人:王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