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学习体验案例
梁 莉
一 教学设计
这是2013年5月到习水县双龙乡保丰小学一年级,用人教版教材送课下乡上的一节课。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2.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操作实验,探索寻找规律的方法,并按规律的要求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三)设计思路
1.掌声引入学习主题
从礼貌待客入手,欢迎新老师、客人的到来自然引入掌声,到拍出有规律的掌声引入“规律”一词,揭示本课主题“找规律”。
(引入自然,水到渠成,老师揭题,板书“找规律”)
2.情境创设,探究新知
依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快到“六一”儿童节了,为迎“六一”开联欢会,布置教室入手,找出“小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利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庆“六一”,装饰教室,把“小旗”、“彩花”、“灯笼”和“小朋友”有规律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操作中领会,初步感知规律。)
3.智力闯关,巩固新知
第一关,判断是否有规律;第二关,根据前面排列的规律,猜猜横线上该填什么;第三关,涂小花(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抓住学生好胜、希望得到表扬的心理,设计智力闯关游戏,层层深入,巩固练习所学知识。)
4.游戏巩固,创造规律
创造声音、动作的规律;摆出有规律的图案。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可能有争论,这正是本课精彩的地方,也是知识拓展延伸的环节。)
5.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并欣赏、感受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
有了前面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规律。播放PPT,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建筑、图片、事物,感受生活中有规律图案的美。
(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学有用的数学。)
6.谈收获
此环节是本课知识的一个梳理和回顾。
整节课按照“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联系生活应用—全课总结”,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非常高兴认识双龙乡宝丰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瞧,我们后面也来了一些客人、老师。客人来了,作为主人,我们应该对客人的到来表示热烈的……
生:欢迎。
师:那请同学们鼓掌欢迎吧!
师:现在,请同学们也听听老师的掌声,(师拍手)一下、两下、一下、两下、一下、两下……,从刚才老师的掌声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先拍一下,然后拍两下,再拍一下,再拍两下。
师:像这样一下、两下、一下、两下依次重复拍下去,我们就把它叫做有“规律”(板书“规律”),跟老师读“规律”,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找规律。板书“找”,跟老师读“找规律”。
(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一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以“鼓掌欢迎客人、老师的到来”入课,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基础,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体现了在趣味中学习。)
片段二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东皇三小三(1)班的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瞧:他们布置的教室漂亮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生:漂亮。
师:比一比谁的小眼睛最明亮,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A:小旗、小花。
生B:小朋友、灯笼。
师:那么小旗、小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有规律吗?
生:有。
师:那你发现谁的排列有规律?
(教学反思:此处,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根据学生看到的图中事物,想说什么事物的规律就说什么事物的规律,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指定去找某事物的规律。)
片段三 巩固练习(智力闯关)
师:看来不仅可以从物体的颜色上找到规律,还可以从形状上找到规律。规律的知识可真丰富啊!接下来,小精灵想考考同学们,敢不敢挑战?
生:敢。
师:闯关开始。
第一关:判断(有规律的打“√”,没有规律的打“×”)
(1)桃心、笑脸、笑脸|桃心、笑脸、笑脸|桃心、笑脸、桃心()
(2)爱科学、爱科学、爱科学()
生:第一题没有规律,第二题有规律。
师:为什么说第一题没有规律,而第二题有规律呢?
生:第一题没按规律排列,第三组应改成“桃心、笑脸、笑脸”,而第二题是按照“爱科学”依次排列下去的,所以有规律。
师:真不错,不仅能判断是否有规律,还能把没有规律的改成有规律的。顺利闯过了第一关,下面我们一起继续闯关。
第二关:猜一猜横线上该填什么?
(1)正方形(大)、正方形(小)……
(2)三角形(绿色、紫色……)
生A:第一题正方形是按照一个大、一个小依次排下去的,所以大的后面应该排小的。
生B:三角形的颜色是按照一个绿色、一个紫色依次排下去的,所以紫色后面应该涂绿色。
师:第二题除了颜色上有规律,你还能找到其他方面的规律吗?
生:三角形的顶角是按照一个上、一个下依次排列下去的。所以顶角在上面时,后面的三角形顶角就应该在下面。
师:同学们真的很棒,从物体的大小、颜色、方向也能找到了规律,顺利闯过了第二关,进入第三关。
(教学反思:这一关图形除了颜色的变化,还有图形的大小、方向的变化,由于已经有了前面对规律的认识,学生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一关中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通过这两组课件学生也认识到规律不仅仅可以是颜色上的规律,也可以是大小、形状、方向上的规律,只要所排列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就是有规律。)
第三关:涂一涂(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一排无色的小花
师指名三名同学展示,说说按什么规律涂的。
(此题是一道开放式的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涂色,只要是有规律地涂就行)
(教学反思:闯关的题知识点层层深入,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只是在闯关的过程中,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想法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楚,此处我缺乏引导,导致后面还有部分学生叙述不清,这是我教学中的遗憾。)
片段四 游戏巩固,创造规律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智慧的小星星,顺利闯过了三关,接下来,我们来轻松一刻,一起做个游戏吧。
1.创造声音、动作的规律
师:老师比划,你们来猜,猜猜老师的动作或声音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1)一手放肩上,另一手伸直……(口令:一、二、一、二……)
(2)青蛙叫:呱、呱呱……
师:你们能猜出老师动作、声音的规律。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那能像老师那样创设出和老师不同的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吗?
生:能
师:全体起立,小组内互相做一做有规律的动作或声音。
(此时,学生在小组内都动了起来,并且还互相说自己创造的规律,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很好体现。)
师:看谁最勇敢,先上来展示,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生分别上台展示自己有规律的动作和声音。
师小结:大家都是创造规律的小能手,我们用有规律的掌声夸夸自己吧!(棒、棒、我最棒……)
(教学反思:让学生模仿老师那样,创设有规律的动作和声音,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从图形颜色、大小、方向的规律拓展到声音、动作、节奏等规律,这是学生对认识规律的一个突破,从而也明白排列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由于时间太紧,未让学生充分展示,想上台展示的学生很失望,这也是我教学中的遗憾。)
2.摆规律
师:我们能创设有规律的动作、声音,那能不能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呢?接下来,我们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信封里的图形摆一摆,摆好以后再用胶水贴上去,比比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摆出的规律最多。
学生小组合作开始摆规律,摆好后贴在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一组图形都有规律吗?
(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小组摆出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有错误时让学生相互纠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规律,真了不起。
(教学反思:这是一道开放式练习题,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大胆发挥想象,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通过交流反馈,有学生的摆法和创意已远远超过了老师本课所要的目标,和谐的交流使学生间相互受到启发,拓展思维,在交流中,学生争相把自己的成果拿出与同学分享,学习兴致很高,在人人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创意,促进学生发散思考。)
片段五 拓展延伸,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生活中也有许多按照规律排列的东西,比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一日三餐有规律的饮食,谁能继续来说说?
生1:座位男、女……
生2:头发皮筋颜色红、黄、红、黄……
生3:衣服上的花纹黑、白、黑、白……
生4:……
生5:……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ppt播放生活中的规律,并配有背景音乐)
师:规律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反思:找生活中的规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欣赏规律,给学生提供一个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
三 学习体验
(一)情境激趣,体验生活中的规律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本节课开始,我从击掌欢迎新老师、客人的到来自然引入课题,接着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生活情境,“迎六一”时的张灯结彩,把“小旗”、“彩花”、“灯笼”和“小朋友”有规律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操作中领会,初步感知、体验规律。
(二)激发思考,问题中体验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我注意坚持有效性提问的原则,提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画面,看看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你们是怎么发现的?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老师下一个要摆什么图形?”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一个个问题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探究释疑的求知热情,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三)智力闯关,练习中体验
学生喜欢得到表扬,喜欢出风头,针对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我从小精灵的角度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挑战,学生都有不服输的劲头,都愿意接受挑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智力闯三关,将数学知识融入不同层次的巩固和训练中,层层深入,使学生在闯关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经验,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四)动手操作,分享学习体验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教学中,我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如同“在游泳池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创编有规律的动作、声音的游戏,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创编的动作、声音,并全班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张弛有度,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中领悟知识;又在课堂中,我为每一小组准备了三角形、圆、正方形若干个,让学生小组合作“摆”规律,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吃惊,他们不仅能模仿前面出现的一些规律来创造,有的还摆出了较难的规律,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大胆创新的意识。
本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不能兼顾到大多数学生,合作探究时间不充分,在学生出现不同的想法时,思维的反应上还不够敏捷去应对,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习水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贵州 习水 564600
【点评】
这是2013年5月到习水县双龙乡保丰小学一年级,用人教版教材送课下乡上的一节课。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本节课开始,教师从击掌欢迎新老师的到来自然引入课题,接着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生活情境,“迎六一”时的张灯结彩,把“小旗”、“彩花”、“灯笼”和“小朋友”有规律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操作中领会,初步感知、体验规律。
接着,教学采取激发思考,问题中体验;智力闯关,练习中体验;动手操作,分享学习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智力闯关,愉快操作中学习、体验有关生活中的规律,师生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点评人:吕传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