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平凡的搭石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片段二 寻找美,欣赏美
师: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那里的景美,人更美。景美在何处?人又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
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反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追问。因此,教师只是用引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整合性问题“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发现。)
生: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1: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1: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急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得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2: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理由呢?
生2: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教学反思: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多媒体出示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对比两个句子,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1: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为什么?
生1: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
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教学反思:出示两个不同的句子,让学生对比分析,学生体验到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这样孩子的感情世界就会得到升华,最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师: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1: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2: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2: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板书: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3: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声音美?声音美在哪?
生3: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学生模仿)
师:好像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谁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4:还有画面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1: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幅很美的画面。
师: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指名读)
师:你读得太美了。谁还愿意试一试?
师: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2: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搭石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板书“谦让”)
生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生1:理所当然
师:理所当然?什么意思?
生1: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2: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2: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3: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想象一下。
生1: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2:有生病的人过搭石,大家一起帮助他过搭石,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3: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过搭石时也会相互谦让,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教学反思:“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师: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
生1: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
生2: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
生3: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教学反思:要把直白的文字转换成丰富的表象,达到知情义的统一,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在这个环节,利用了多媒体演示了人们过搭石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去发现美,诉说美。思维想象和文字表达密切结合,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片段三 拓展延伸(发现美)
师: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生1: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2: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教学反思:这是利用变换角色的方法来体验文本价值。搭石原本是无生命的,如果给予它的生命,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把搭石赋予人的思维,这个搭石也就成了学生代言者,学生可以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得到充分的释放。)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民情。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1:美是妈妈的微笑。
生2: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生3: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
生4: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是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让我们像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美,通过前面的研读与交流,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而文本的价值关键要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学语文也要学做人。语文教学在打牢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关注情感的升华,加强理解文字和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