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教学过程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谜语激趣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英雄,猜猜他是谁?(嗡嗡嗡、嗡嗡嗡,成群飞进花丛中,传播花粉又采蜜,个个都是爱劳动的英雄。)你们知道这个小英雄是谁吗?

生:蜜蜂。

师:随机出示飞舞的蜜蜂图片(CAI),蜜蜂在你的印象中有什么特点呢?

生:七嘴八舌,踊跃发言。

师:板书课题:蜜蜂引路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生1:蜜蜂会引路吗?

生2:它是怎样引路的?

(教学反思: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而且老师出示的这个谜语简单易猜,再配上直观美丽的蜜蜂图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但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时,学生说得较多,为此我立即扭转话题,鼓励学生由课题质疑。提问题是低年级学生的难点,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训练。)

片段二 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在课前预习了课文,对生字掌握得怎么样呢?出示生字卡片。

生:多种形式读。

师:出示词卡,学生认读,并进行说话练习。

生:我能用“附近”说一句话,我家住在学校附近。

(教学反思:在用词说话时,王同学站起来大声说:“我能用‘附近’说一句话,我家住在学校附近。”此时,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响起掌声。因为王同学是一个中偏下的学生。此时,王同学脸上堆满了笑容。那一刻,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尽量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待进生回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在学生扫清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默读,先找出列宁在去养蜂人家的途中看到了哪些事物?再找出表示地理位置的词语。

小组讨论交流:列宁的住处(小山)、花丛(路边)、园子(附近)、养蜂人的房子(园子旁边)各在什么地方?学生一边汇报,师一边用简笔画勾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再用幻灯片展示列宁找养蜂人的过程。

(教学反思:学生自读、自找—小组交流—师点拨(画路线图)—幻灯再现。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是在提问时,我问:“蜜蜂采蜜后要飞到哪儿呢?”学生说:“园子里。”我说:“蜂房里。”这里的衔接显得有些生硬。)

师:列宁跟着蜜蜂走,结果怎样?你能找出那句话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分角色朗读列宁和养蜂人的对话。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我先让同桌读,再抽学生表演,进行评价后,让学生配上动作再读,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充分体会了列宁的喜悦和养蜂人的惊奇与高兴。)

片段三 回顾全文,突破难点

师: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生1:会,因为他把列宁带到了养蜂人那里。

生2:不会,是列宁自己通过细心观察才找到的,

生3:对呀,如果是你去找养蜂人,你能找得到吗?

生4:能啊,我也向列宁那样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找到。

……

师:是啊,只要我们遇到事情也向列宁那样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就没有办不到事情。

(教学反思:一个问题抛出,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文的难点也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