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

(一)重点词语,穿针引线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但是在具体教学时,我又在思考:怎样让学生了解说大话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与说谎话的区别。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最终,我举了两个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什么是说大话:我能一口气吞下一头牛,我能用手推动火车。学生从老师的语气和自己的经历中了解,这些就是夸张,不切实际的,就是说大话。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个词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了。

通过第三个关键词“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笑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为学生最终理解文章寓言作了铺垫。

(二)创设意境,领悟寓意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做一只在外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潜移默化中学生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在课文中我着重让小鸟和青蛙,从语言、生活习性等各方面进行了对比。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理解青蛙的自负和小鸟的谦虚。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

文中两个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另一个笑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分析青蛙的表情让学生自己明辨是非。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东皇镇三小 贵州 习水 564600

【点评】

1.贴近生活,理解词语。学习“井沿”一词,教师画简笔画、让学生指点位置来理解井沿的意思;青蛙听到小鸟说它飞了一百多里,觉得是说大话,“大话”成为关键词,教师举了两个生活实例:“我能一口气吞下一头牛”“我能用手推动火车”,学生从老师的语气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体验到,这些就是夸张,不切实际的就是说大话,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了。

2.拓展延伸,求异创新。当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后,教师没有急于用语言总结寓意。而是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拓展,让学生想象:小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它跳出井口,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学生编故事。在编故事中,在小组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感悟到了寓意,而且学生的想象丰富多彩,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让人感动,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3.课文短小,以对话为主,因此读出青蛙与小鸟不同的语气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虽然教学目标中设置了这一要求,但教学过程缺乏学生朗读及教师指导的痕迹。

点评人:李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