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体验案例
邹如先
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找到相关数学信息。体验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
3.在讨论中获得倾听、表达与合作能力训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三)设计思路
1.复习导入学习主题
从学生已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复习入手,口算练习。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引入新课,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在小组内交流。结合自己的想法,讨论以及老师的导学,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列出的算式看看哪一组列出的算式又快又对。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争论,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自行解决。)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有了前面的知识学习,再通过CAC展示求商方法儿歌,以引发学生的共识。把所学的知识与儿歌联系,让学生加深对用口诀求商的体验。
4.巩固、熟练运用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最后,我设计了帮美羊羊解决问题、垃圾分类、帮小熊分食物以及读儿歌结束全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及助人为乐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应用。
整节课按照“复习—巩固教学模式的设置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联系实际应用展开,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情景激趣引入——用课件展示几组小学生献爱心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A:在给老人送牛奶、捶背、打扫庭院。
师:说得好,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B:有一种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其实在他们的身上还有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呢?你们想知道吗?一起来看一看。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探究提出有关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问题,但因启发式提问:“看看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根据学生献爱心的事例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浪费了时间!此时立即转变引导学生从送的物品与献爱心的学生数量提出问题。)
片段二 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四人一小组相互交流、汇报。
(教学反思:学生能结合数据,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A组:同学们带来了28瓶牛奶,分给了7位老人,平均每人分几瓶?
师:你们同意A组提出的数学问题吗?请A组的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此时:A组(刘俊)在第一个数学信息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同学们总共带去了28瓶牛奶分给了7位老人,并不知道每人分几瓶?所以我们要求出平均每人分几瓶?
师:A组的想法很好,哪一组的同学根据第二个信息和第三个信息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B组:有24个女生,每8个女生表演一个节目,一共表演了几个节目?
C组:有45个男生,每9人为一组打扫庭院,可以分为几个小组?
(教学反思:在A组提出的问题后,应提醒学生注意结合信息中的数据,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片段三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屏幕出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小组提出的第一个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并在同桌之间交流求商的方法,老师借机问学生的想法。
生A:28÷7=4,因为7乘4等于28。
生B:因为四七二十八,所以28÷7=4。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出28÷7的商是多少。(预期目的,学生说出用乘法口诀)
师:写出除法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8÷7=4。
想:(四)七二十八,商是4。
师:根据你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并解决吗?
(教学反思:在这个问题上,应强调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加深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片段四 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读一读第三个数学问题,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写出求商的方法,老师在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业,共同评价。
(教学反思:在展示学生作业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达成共识,共同找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好方法。)
片段五 学习儿歌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求商方法儿歌,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用儿歌中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用一首求商方法儿歌,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找到了求商的方法,算得又快又对。)
三 学习体验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地制宜,选取学生熟知、喜欢、值得学习的生活事例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这节课我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月是学习雷锋精神月入题,而在素材的选取上也是围绕学习雷锋为主展开。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雷锋精神的基础上感受到助人为乐,及从数据的了解上找到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帮助这些小朋友解决了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求商方法的同时,我通过让学生说想法,与其他同学达成共识。最后总结从一首求商方法儿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的一般方法。并经历用7、8、9的乘法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维方法。所以,情境的创设在“情境和问题”教学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设置的好坏,是否具有探究性、发展性、趣味性,直接影响整堂课的优劣,而课堂上是否让学生充分去体验数学,又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理解程度的深浅。所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利用增强数学学习体验。课后,学生反映学习氛围轻松,课堂知识点记忆犹新,心里很开心。
(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生学习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最突出之处是提出问题,交流求商方法上,在组内学习时,学生们先说了自己的想法,经讨论统一了认识,得出本组的求商方法。学生的思想在小范围内进行了交流,达到初步的目的;不同的组求商的方法未必相同,所以在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又进一步作了交流,使学生理解到其他同学的想法。从学生讨论中总结求商方法儿歌。
“算除法,想乘法;用口诀,求出商。”
以至于课后,同学之间还在回味课堂的学习,下课后能用儿歌的方法解决问题。
以上两处学生间的交流,各抒己见,且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学生即有自己的主见,又能取长补短。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并获得自己的数学学习体验,经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这一习惯的培养不论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养成,还是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都非常重要。
(三)抓住学生思维火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情境问题的学习意义在于发展学生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就应该关注那些有想法,将不同方法融合在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的闪光点是在对给出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和小组交流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上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了个性。
(四)在提出问题体验中,促进问题意识培养
本节课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链贯穿于始终,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收集观察图片,了解学习雷锋精神信息,引导学生提问环环相扣,最终解决“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未提出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让学生去解决,这需要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而言,把握好导学的尺度。所以,在应用“情境—问题”模式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只局限于学生提问,教师却避而不谈,让学生天马行空随意说,这都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实效。
通过教师适当的提问引导,让学生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有利用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单位:东皇镇三小 贵州 习水 564600
【点评】
1.计算是抽象和枯燥的,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了“A:同学们带来了28瓶牛奶,分给了7位老人,平均每人分几瓶?B:有24个女生,每8个女生表演一个节目,一共表演了几个节目?C:有45个男生,每9人为一组打扫庭院,可以分为几个小组?”三个生活中的问题,给予学生数学计算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生的思考有了具体的载体,而且数据与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了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并能准确地表达。如“生A:28÷7=4,因为7乘4等于28;生B:因为四七二十八,所以28÷7=4。”
3.注重将提出的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引导学生规范正确的列出数学算式。感悟数学算式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用儿歌“算除法,想乘法用口诀,求出商”提炼总结解决计算问题的思路。
点评人:郁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