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习体验
(一)课前收集资料,为学文奠定基础
上《扁鹊治病》一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与医术高超相关的词语及扁鹊相关的资料,课堂上学生用上了收集的资料,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成就感。由此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所以上课时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投入,与师配合默契。本堂课还有几处学生利用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例子。比如:扁鹊为什么不再请求给蔡桓公医治,是缺乏医德吗?学生各抒己见,其中一位学生拿出他收集的资料,说出扁鹊的“六不治”原则,活学活用,学生脸上露出了欣喜。
而未动手的学生有一种失落感。也许他们在自责,我为啥就不动手呢?恰恰可贵的自责让他们感受到收集资料的重要性。作为老师的我也有责任,应当帮助家里无电脑的孩子。
(二)抛砖引玉,还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教学中应还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教学文章的第二段,当学生读蔡桓公的话读得不好时,我提示:大王是这样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吗?要符合大王的身份、地位。学生读好了,再让扮演者自己说说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什么心理去读的。深入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自以为是的心理。真正走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原文本的魅力所在,还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
(三)抓课堂生成,让课堂精彩纷呈
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师生分角色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时,我范读扁鹊的话后,让他们评价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说读出“关心、嘲讽、挖苦”等语气,而一位学生却说读出了讨好的语气。对于不同的见解,我当时不以为然,让这一很好的“生成资源”溜掉了,出现教学的一个遗憾!后来在讨论:扁鹊跑到秦国去是胆小吗?一学生说出扁鹊有“六不治原则”,并拿出收集的资料,我立即让学生出示扁鹊的“六不治原则”,并叫他读一读。我及时抓住了这一个教学闪光点,弥补了之前的不足。以后再遇到如此类似的情况,要灵活处理,借以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的灵感顿悟闪现光芒,把学生引向更高一层,引向课堂的高潮。
(四)质疑交流,推波助澜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关键要在“导”上下工夫。
质疑环节推波助澜,掀起文章的高潮。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入文章的神经中枢。“蔡桓公从不高兴到非常不高兴?”“你们有疑问吗?”学生提出:“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明明是为他着想,蔡桓公为什么非常不高兴?”“扁鹊为何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一个个疑问盘旋在脑际。经过学生热烈地讨论,交流汇报,疑虑迎刃而解:“蔡桓公讳疾忌医,小病发展到大病”,“蔡桓公固执己见,不听扁鹊劝告,自害自己。”到此高潮教师又推波助澜,设计了“跨越时空对话”:你此时想对蔡桓公说什么?文章的主旨一步步清晰呈现,豁然开朗。这一路上,老师只是引路人,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一切都那样悄然无声!
[参考文献]
[1]彭任堂.学周刊:C,2010年第五期32-32页(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刘玉萍.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6期(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3]寇树文.祖国:教育版,2013年第一期(收录《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点评】
1.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课前收集的资料:如对扁鹊的了解、医术高超的词汇等,为学文奠定基础;课中充分运用收集资料解决疑难问题。学生从中感受到收集、使用资料的乐趣,增强了实践能力。
2.质疑问难,积极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扁鹊几次为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情绪不断变化,提出了“蔡桓公为什么非常不高兴?”等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学生读文,交流讨论,逐步解决了问题矛盾。之后教师又推波助澜,设计了“跨越时空对话”,你此时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将文章的主旨清晰呈现。从质疑到寓意的体验过程,教师穿针引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关注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有较强的意识,如第一次忽视学生不同见解后,教师马上发现自己的遗憾;当第二次学生提出扁鹊的“六不治原则”时,教师立即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教师在教学反思里有较深刻的见解。
点评人:李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