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教学过程

二 教学过程

片段一 欣赏课文插图,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插图)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图上画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生1:我看到公园里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真漂亮。

生2:我看到了一个盲女孩在花园里捉到了一只蝴蝶,然后又把它放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图中这个特殊的小女孩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个盲童;说她特殊,还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接下来,就让我们和安静一起去触摸春天。(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朗读。(学生评价读得好不好,说明理由)

师:“触摸”是什么意思?朗读时该用什么语气?

生:“触摸”就是用手轻轻地摸,朗读时语气要轻一些。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大家读出了触摸的感觉。读了课题,谁的脑中冒出了大问号?

生:春天可以看,可以听,但这里怎么说“触摸”春天呢?春天能触摸到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去看看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的?

(教学反思: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认识文中的主人公——安静,从直观上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紧接着让学生对课题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触摸”,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片段二 品读奇迹,体验安静的内心世界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安静是一个盲童,她虽然看不见,但她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文中是怎样写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请朗读第5自然段,从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她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你们的眼前是什么颜色?

生:一片黑暗。

师:而文中作者却用了“多姿多彩”这个词来形容盲童的内心世界,合适吗?(学生讨论,谈自己的观点。)

生1:我认为合适,虽然安静看不见,但她可以用耳朵听,可以幻想,可以用心感受美好的东西。

生2:我觉得不合适。她什么都看不见,除了黑暗还是黑暗,怎么会是“多姿多彩”?

师:大家的理由都很充分,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去找找答案。

(教学反思: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盲人的世界是一片漆黑,然后紧扣“多姿多彩”这个词语让学生质疑,学生就会产生两种观点,再带着不同的观点让学生继续往下探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思考,主动探究,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师生共同品味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出示句子1:“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学生朗读句子,读后评价。)

生1:朗读以上句子。

师: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什么方面?

生2:他读得不好,一点都不流畅。

师:那请你读一读。(生2读)他又读得怎么样?

生1:把字音读准了,而且读得很流利,

师:那请你像生2那样读一读。(生1读)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盲人是怎样走路的?安静为什么能在花丛中穿梭?理解“穿梭”。

生3:“穿梭”就是来回走动。

(抽学生上台表演,感受盲人走路,让学生谈体会)

生4:闭着眼睛走路,心里有点害怕,走起来磕磕绊绊,害怕碰到东西。

师:安静为什么能走得如此流畅呢?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答案。

(学生自找句子,然后与同学交流)

生5:是因为她对这儿很熟悉了。

生6: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所以走得如此流畅。

(教学反思:让学生朗读,然后进行评价,学生说出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在生生评价中让学生体会该怎样朗读,提高他们朗读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盲人走路的困难,体会安静能在花丛中穿梭不是偶然,而是有原因的。)

出示句子2:“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朗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的?

(理解“整天”“流连”等词语)

生1:我从“整天”体会到安静从早到晚都在花园里。

生2:“流连”指舍不得离开。我体会到了安静非常喜欢待在花园里,在花园里,她可以听到鸟声,可以闻到花香,可以触摸嫩嫩的小草。她喜欢花园里的一切,对花园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出示句子:“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师:请自由读句子,说说哪个词让你感受很深?(学生抓住“极其准确”体会)

师:安静为什么能极其准确地判断月季花的位置?

生3: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对月季花的香味很熟悉,所以能极其准确地判断月季花的位置。

(设置情景:让学生闭着眼睛体验能否准确拿到一种东西。体会安静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抽多个学生朗读,然后进行朗读评价。)

师:什么是奇迹?你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吗?

生1:我们睁着眼睛都很难捉住蝴蝶,可安静她是一个盲人居然拢住了蝴蝶,不可思议,我们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奇迹!

生2:睁着眼睛的蝴蝶与其说被安静抓住了,还不如说是被安静吸引住了。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深!安静虽然是个盲童,但她并不悲观,她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现在,蝴蝶在她手中扑腾,她感受到了什么?

生3:生命,充满活力的生命。

师:此刻,安静会想些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生4:原来,世界上除了有花、有草,还有生命。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

(教学反思: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边看边想象安静的内心世界都有些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这个环节重点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更有活力。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验文中主人翁的内心世界。)

出示句子4:“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师:边读边体会“安静仰起头来张望”,盲人的她明明看不见,她张望什么?

生1:她虽然看不见,但是她心里有美好的愿望!

生2:她对生活很热爱,心里充满了对明天的憧憬!

师:是啊,安静虽然看不见,可是她的心里是多姿多彩的,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安静对生命的热爱。)(板书:热爱生命)

出示句子5:“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师:“谁”包括哪些?

生3:动物、植物,大自然的一切。

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把学习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做到语文生活化。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片段三 再次走进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师: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最先大家争议的问题:用“多姿多彩”这个词来形容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合适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1:合适。因为安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可以用手触摸春天,用耳朵聆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生2:在她的内心,有万紫千红的春天,有明媚的阳光,有五彩斑斓的世界。

师:说得真好!所以说安静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片段四 拓展延伸

师:写一句祝福的话送给安静。(播放《隐形的翅膀》)

师: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一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