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习体验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前,收集有关自然风光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再导入新课,孩子们此刻肯定很想看看桂林山水在作者笔下是如何“甲天下”的,所以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二)朗读感悟,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
在朗读课文、探究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用读—找—品—比(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通过读,找出漓江水有静,清,绿的特点。通过找哪句写漓江水的静,哪句写漓江水的清,哪句写漓江水的绿。再通过品读,作者以怎样的方式把漓江水的特点写出来的,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最后研讨,可不可以用其他的句式来表现,比较一下哪种句式更好。这一环节学生在文本的读上下了很大工夫,他们在小组内开展学习,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自读、品读、男女生读、对比着读),用感叹句、叠词句、关联词句与作者的排比句仔细比较,最后还是一致认为作者的句子更生动,更具体。这一训练既凸显了排比句的好处,又使学生对作者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有了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探究,同样的方法用在学习第三自然段,就不成问题了,这便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文语句优美,让人百读不厌,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感悟漓江水的美,桂林山的美,同时也感受了作者的语言文字美。
(三)学习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这篇文章不但语句优美,写作方法也很值得借鉴,开头一段主要交代了桂林山水的地位,也就是我们为何要去参观的原因,属于总;接着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是分;最后又是山水合起来,感受那一幅美丽的画卷,又是在总结。这样的写法运用到学生们自己的习作练习中来,写出的文章肯定也很不错,于是本课后的小练笔就是借鉴作者文章结构的写法,写一处自己观察的景点,把对比、比喻、排比等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精妙之处吧!
(四)升华文本,渗透情感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结合图片的了解,感受我们祖国山河是如此秀美多娇,桂林山水,仅仅是祖国山河的一个部分,中国地域广阔,有多少这样的壮美山川啊!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此环节突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组.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东皇一小 贵州 习水564600
【点评】
1.落实新课标“重视识字学词写字”的要求,凸显中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特点。
(1)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由生字“澜”引出“波澜壮阔”,学生再联系生活和文本理解词义,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记住了词语。“瑕”字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换偏旁训练。让枯燥的识字教学鲜活有趣。
(2)扎实写字指导,先让学生观察“澜”字,后生提出“左窄右宽”等特点,学生亲历体验后印象深刻,免去了教师包办分析,然后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效率高。
2.对比体验,凸显排比句的优势。学生在读中找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然后分别用感叹句,重叠词等句式来表现漓江水,最后与文中的排比句相比较,学生在品评体验中感受到排比句的好处,对作者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3.朗读训练,升华情感。多种形式朗读:自读、品读、男女生读、对比读等;悉心指导:“静,要读得轻而长;清,声音稍高,但要读得很轻;绿,声音响、饱满些,给人明快的感觉”;配上音乐,想象画面朗读,把学生带入漓江诗情画意的情景中。朗读一步步渐进佳境。
点评人:李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