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豫南稻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适宜水稻生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53.3万公顷,占河南省水稻面积的81.6%。但历史上豫南稻区一直以生产籼稻为主,粳稻生产面积不到0.5%。稻米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水稻单产自20世纪90年代杂交籼稻推广以来一直在每亩530千克左右。近年来,虽然超级稻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但由于品种的区域性和对栽培条件的特殊要求,以及耕作制度对秧龄的限制,大面积单产提升乏力。而且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也存在重大缺陷,使机插秧、抛秧技术难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严重制约了豫南水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籼改粳”成为豫南农村农业和水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豫南“籼改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河南省几代水稻科技工作者致力于豫南粳稻的发展,对豫南“籼改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籼改粳”几起几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21世纪初,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在认真总结豫南历史上粳稻研究开发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限制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了推迟粳稻抽穗灌浆期和播种期的栽培对策,建立了豫南粳稻晚播技术平台,实现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豫南地区“籼改粳”奠定了技术基础。豫南粳稻从此进入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生产面积迅速扩大,截至2015年,粳稻生产面积由20世纪末的零星种植发展到200多万亩,结束了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

60多年来,豫南“籼改粳”在挫折失败中前行,在艰难跋涉中成长,在探索历练中成熟。豫南“籼改粳”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本书从豫南水稻生产发展历史、豫南“籼改粳”的必然选择、豫南“籼改粳”的艰难探索、豫南“籼改粳”基本理论和核心技术及集成技术等方面对豫南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豫南粳稻优质高产障碍因子及栽培对策、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缺陷及修复、豫南粳稻生长发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豫南粳稻轻简栽培及全程机械化技术、豫南“籼改粳”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豫南粳稻套种小麦原理和方法、豫南粳稻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对豫南“籼改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也对豫南“籼改粳”的健康发展和对我国一季中籼稻区“籼改粳”的影响寄予了厚望。

本书所涉的很多理论、技术成果和技术资料是河南省几代水稻科技工作者共同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在此对前辈们深表敬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宋世枝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