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产量潜力

一、品种产量潜力

与籼稻相比,粳稻株型紧凑,耐肥抗倒,不易落粒,播期弹性大,耐弱光,耐低温,产量高,稳产性好。据对近年来我国籼稻和粳稻新品种育成审定提供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分别进行统计,粳稻新品种的产量水平显著高于籼稻。

表2-1所示是2004~2016年我国国家审定品种区(生)试产量汇总结果。其中粳稻149个,籼稻486个,粳稻每亩平均产量为620.93千克,籼稻每亩平均产量为558.06千克,粳稻高于籼稻62.87千克,增幅11.27%。另据对2005~2016年农业部保留冠名的全部125个超级稻品种区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进行统计,35个粳型品种的每亩平均产量比90个籼型品种每亩平均产量高78.9千克,增幅14.67%。见表2-2。

表2-1 2004~2016年国家审定品种产量比较

表2-2 2005~2016年超级稻产量比较

表2-1、表2-2是从全国范围看水稻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它涵盖了我国北方稻区与南方稻区、双季早稻与晚稻品种选育情况,其产量潜力结果还不能完全代表同一生态区、同季茬口籼稻与粳稻的产量水平。因此,证明籼、粳稻品种之间产量潜力差异最有说服力的是对同一生态区域、同季茬口品种进行比较。

江苏省历史上以种植一季中籼稻为主,20世纪90年代成功实现“籼改粳”,以种植一季粳稻为主,目前粳稻生产比例达到90%以上,生产季节和茬口基本没有变化。为适应生产需要,该省目前水稻品种选育以粳稻为主,但籼稻品种选育仍有较强的技术实力,技术水平处于我国前列。该省2007~2015年共审定126个水稻新品种,其中粳稻95个,平均亩产625.4千克,籼稻31个,平均亩产585.3千克,粳稻比籼稻平均亩产量多40.1千克,高6.85%,见表2-3。

表2-3 江苏省2001~2015年省级审定品种籼、粳产量对比表

在一些传统种植籼稻的地区,由于粳稻栽培技术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新品种鉴定筛选仍然采用籼稻种植方法,确实还存在粳稻品种产量低于籼稻的情况。对湖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分类统计中发现,粳稻品种产量潜力并不具优势。其中河南省南部稻区2010~2016年审定的67个水稻品种,籼稻平均亩产590.07千克,粳稻平均亩产585.65千克,粳稻比籼稻每亩平均产量低了4.42千克。湖北、安徽两省同期审定的粳稻品种比籼稻品种每亩平均产量也低了10~30千克。这一结果也说明了“籼改粳”不仅仅是更换品种的问题,建立粳稻栽培技术体系是充分发挥品种产量优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