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方法

五、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方法

水稻两段栽培的基本方法是把群体构建、形态构建和机能构建作为高产栽培的首要目标,明确不同生育时期的数量、形态及生理机能目标和栽培任务,制定对应的栽培措施。即在营养生长阶段,根据最适群体需要确定施肥量,核心是控制氮素用量,减少无效分蘖,降低分蘖对水分调控的依赖,建立合理群体;在生殖生长初期,通过氮肥和钾肥调控,建立高产形态;在生殖生长后期,通过水、肥和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调控,增强生理机能,防止后期早衰。

1.群体构建 群体构建是在保证本田移栽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适量的氮素肥料(磷、钾肥按比例施入)来实现水稻在有效分蘖期内群体达到预期目标。其核心是有效调控分蘖群体数量,防止群体过大,转变几乎全部依赖水分控制到主要依靠氮素控制。确定最适群体、基本苗和本田基蘖肥氮素用量三个技术参数。

图3-9 水稻两段栽培技术路线图

(1)水稻最适群体的确定。水稻高产最适群体与利用品种和地理区域有关。矮秆、株型紧凑型水稻品种适宜群体多于高杆、株型松散型品种,海拔高、湿度小的地区适宜群体多于海拔低、湿度大的地区。各地水稻最适群体范围可通过生产实践和试验确定。豫南地区株型类似于杨两优6号、y两优688的品种每亩在17万穗左右,株型类似于c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的品种每亩在21万穗左右,株型类似于豫粳6号、郑稻18、南粳9108的品种每亩在24万穗左右。

(2)本田基本苗的确定。本田基本苗是群体构建的基础,其大小视品种、秧龄、播期和栽插方式而定。一般株型紧凑、秧龄大、播期晚的基本苗要大些,反之亦然。正常情况下每亩以4万~6万苗为宜。基本苗过小,会造成低位分蘖比例少或分蘖群体不足;过多,则会造成群体过大,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病虫害重,后期倒伏。

(3)本田基蘖肥氮素用量的确定。氮素在水稻分蘖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叶片含氮量低于2.5%分蘖基本停滞,超过3.5%分蘖大量发生。群体构建需氮量理论上可通过下述方程确定:

但由于环境供氮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按上述方法精确计算需氮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生产实践中确定群体构建氮素需要量可通过田间试验获得。采用不同基蘖肥用量处理观察水稻分蘖消长,在有效分蘖终止期群体分蘖数量能够达到目标数量的最低氮素处理量即可作为最佳群体构建氮素需要量的指标参数。提前达到群体目标数量的为用量过大,延后达到群体目标数量的为用量不足。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以幼穗分化前7天为界。

试验研究表明,豫南稻区中等肥力田杂交籼稻杨两优6号、杂交粳稻9优418、常规粳稻南粳9108群体构建氮素需要量每亩分别为3.5~4千克、4.5~5千克、5.5~6千克。正常天气情况下,幼穗分化前7~10天其有效分蘖数量完全可以达到所述品种最佳群体数。在不同区域可根据最适群体调整氮素用量,把握水稻分蘖期秧苗叶色深浅适中,叶片氮素含量在3%左右,一般不超过3.2%。

群体构建氮素施肥方法采用基肥一次性施入,不施分蘖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用工量。氮、磷、钾应合理搭配,整个生育期氮、磷、钾配比为1∶0.5∶0.7,磷肥全部作基肥使用,55%的钾肥作基肥施用。

2.形态构建 形态构建是在幼穗分化期,通过提高水稻氮、钾营养水平,促进幼穗和上部叶片发育,增加颖花数和功能叶面积,改善穗层结构,塑造高产株形,实现扩库增源。具体措施是在水稻叶龄余数3.8或拔节初期(豫南一季中稻)施入一定数量的氮肥和钾肥。正常情况下,豫南地区杂交籼稻杨两优6号、杂交粳稻9优418和常规粳稻南粳9108分别施入纯氮1.2~1.8千克、1.8~2.3千克、3.4~4.6千克,有效钾3千克左右,可使每穗粒数增加20~50粒,剑叶和倒二叶增加8~13厘米,叶面积指数值增加1.0~2.3,穗颈节增长0.5~1.0厘米,穗层整齐度显著提高。形态构建肥采用一次性施入,具体施氮量还应当视叶色深浅作适当调整。减数分裂期慎施氮素,谨防后期贪青。不同地区可根据品种、基础地力和群体大小确定施肥量。但总体上应当控制氮素肥料,以减轻病虫为害。

(3)机能构建。机能构建是通过植物营养、水分和内源激素调控等方法,保障水稻正常营养水平,改善水稻体内激素平衡,促进稻田土壤养分氧气代谢,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延缓衰老,防止后期早衰。具体方法是在水稻抽穗扬花前后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3次,灌浆期根据叶色酌情追施少量氮肥;间歇灌溉,湿润管理,提高土壤通透性。大量研究表明,在水稻抽穗扬花前后喷施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利于增强水稻生理机能,延缓衰老,增产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