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籼改粳”已产生的巨大效益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豫南“籼改粳”已产生的巨大效益和存在的问题

21世纪初以来的豫南“籼改粳”,在理论与技术以及生产应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籼改粳”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快速整体提升,系统地建立起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体系,生产应用步伐也迅速加快,豫南粳稻生产面积由2000年3万余亩的零星种植发展到2010年的30余万亩,2014年迅速扩大到240多万亩,2017年预计达到260多万亩,结束了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在淮河两岸和种田大户粳稻生产已经形成规模。从2013年开始,信阳粳稻被列入国家粮食收购储备计划,也被列入了军粮采购清单。豫南粳米更多的是通过市场走向全国,处于淮河之滨与信阳罗山县只有一河之隔的正阳县大林乡,有10个大米加工厂,在粳稻收获季节,加工机器昼夜轰鸣,日加工销售粳米2 000余吨,全部销往全国各地。

豫南“籼改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据初步统计,自新一轮“籼改粳”的2000年以来,豫南粳稻累计生产面积达到1 300多万亩。根据田间试验和大田测产,粳稻平均每亩单产在600千克左右,比籼稻增产50~75千克,累计增产粮食8亿多千克。粳稻比籼稻每千克销售价格常年高0.3元左右,增产和价格两部分叠加每亩增加收入350元左右,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达45.5亿元。

但是豫南“籼改粳”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面对诸多挑战:

1.传统的种植习惯 豫南历史上是籼稻种植区,籼稻生产技术和方法深入人心,并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系统彻底地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十分困难。特别是粳稻推迟播种技术,要比籼稻播种期整整晚1个月,很多农民难以接受,在生产示范中农民都会有意无意地提早播种。粳稻高产需要建立一个最佳的环境,而农民在施肥上习惯于一炮轰,把所有的肥料全部作为基蘖肥使用,结果导致病虫害明显重于籼稻。晒田后孕穗前施肥是粳稻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农民担心后期倒伏,技术措施也难以全面落实。以上都会影响粳稻生产技术的到位率。一些地方粳稻单产难以达到预期水平,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粳稻单产低于籼稻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大面积均衡增产,还会对这些地区“籼改粳”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2.传统的消费习惯 长期的籼稻生产,也养成了对籼米消费的适应习惯。虽然粳米适口性好于籼米,品质优于籼米,但对于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豫南农民来说,吃籼米仍然感觉不错,因此仅仅从改善品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角度来说,那些耕地面积不大的农民对“籼改粳”的要求还并不迫切,缺乏“籼改粳”的内在动力。因此,“籼改粳”在那些人均耕地面积不大、种植规模小、主要以解决口粮问题的稻区的推广,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整体品质不高 豫南“籼改粳”在核心技术解决之后,主要把研发的重点放到了高产稳产和面积的扩大上,对品质的提升还没有及时提到重要议程。粳稻生产仍以高产稳产的杂交粳稻为当家品种,一些品质优的品种应用面积小。随着粳稻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豫南粳稻生产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因此,要保证豫南“籼改粳”的持续快速推进,提升豫南粳稻品质、打造豫南地方优质粳米品牌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品种和技术上都需要继续做大量的工作。

4.粳稻品种单一 豫南“籼改粳”技术解决之后,优良品种随之成为粳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豫南科研技术力量薄弱,粳稻品种选育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而豫南粳稻筛选鉴定技术又没有得到及时改进,在原有技术体系下通过审定的品种大多难以适应豫南晚播栽培应用。这一现象从省区域试验推荐的品种产量水平大多低于当地籼稻就不难看出。而外引的很多优良品种由于市场准入受到限制,不能在豫南大面积推广应用,从而导致了豫南粳稻应用品种单一。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要加大科技投入,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改变现有试验鉴定栽培技术方法,引进利用外省现有优良品种资源,促进豫南粳稻品种的多样化,满足豫南不同生态区、不同品质要求、不同生产茬口利用品种的需要。

5.加工流通滞后 由于豫南是传统的籼稻区,粳稻的加工和销售对原有的稻米加工和销售企业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加工机械、技术和市场开发严重滞后,优质稻米品牌刚刚起步,豫南粳米距离真正的市场和消费者还十分遥远。由于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豫南优质粳米也难以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导致发展缓慢。虽然粳稻从2013年开始被纳入国家托市收购,但由于收购时间、地点有限,导致部分地区粳稻出现积压,特别是粳稻生产零星地区,粳稻贱卖时有发生,生产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籼改粳”的积极性。

6.技术力量单薄 豫南是河南省水稻的主要产区,水稻生产面积800余万亩,占河南全省水稻生产面积的81.6%,而河南省水稻总面积不足1 000万亩,不到小麦生产面积的1/8、玉米面积的1/5,水稻科研技术队伍小,力量不足。豫南现有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大多对籼稻生产比较熟悉,而对粳稻生产技术相对生疏,技术指导也难以到位。豫南“籼改粳”的快速健康推进,必须有一支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不仅能够持续地创新,而且能够为农民提供有力的技术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