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改粳”——豫南水稻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籼改粳”——豫南水稻的必然选择

豫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均日照1 900~2 100小时,日平均气温15.1~15.3℃,降水量900~1 400毫米,无霜期220~230天。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常年水稻生产面积800万亩,占河南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1.6%。长期以来,豫南地区主要种植籼型水稻,稻米品质差,市场竞争力弱。自“高改矮”“常改杂”之后,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乏力,而且籼稻-小麦耕作制度也不尽合理,水稻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豫南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为改变这一现状,从20世纪中叶我省水稻科技工作者就开始了豫南“籼改粳”的艰难探索,70年代双季晚粳一度达到4万公顷,80至90年代豫南又掀起两次“籼改粳”热潮,但都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人们“谈粳色变”,豫南曾被有关专家认定为粳稻的“不适宜区”。21世纪初,技术人员在认真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经过大量深入的试验研究,找到了限制粳稻高产优质的障碍因子,提出了推迟粳稻播种期和抽穗灌浆期的技术策略,建立了豫南粳稻晚播技术平台,取得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促进了豫南粳稻稳步快速发展,结束了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到2016年,豫南地区粳稻生产面积由2000年的零星种植发展到14万多公顷。豫南“籼改粳”终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伴随着对豫南“籼改粳”的追求和技术探索,对豫南“籼改粳”的认识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深化。从最早对品质的单纯追求,到“籼改粳”对提高豫南粮食产量潜力和耕作制度优化的重大作用,也随着粳稻晚播技术的建立而逐步显现。研究表明,与籼稻相比,粳稻具有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在豫南种植茬口更好的优势。豫南“籼改粳”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豫南粮食产量,改善豫南稻米品质,而且还可以修复和优化豫南稻麦耕作制度,适应农村土地加快流转的新形势,促进豫南水稻生产机械化、轻简化和规模化,推动豫南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豫南“籼改粳”不仅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已经成为豫南农业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