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在我国水稻生产中的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粳米特别是“东北大米”则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主要“口粮”品种。在北方和沿海大中型城市,粳米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前景远大于籼米,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粳米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长,内销外贸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粳稻生产,提高粳稻总产量和粳米品质,对于确保我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11年我国粳稻消费总量为6 045万吨,占稻谷总消费量的32.2%,其中口粮消费量为5 615万吨,占粳稻总消费量的92.89%(表4-3)。因此有理由认为,我国的粳稻生产承载着全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任。千方百计地发展粳稻生产,已势在必行(表4-3)。
表4-3 2009~2011年我国粳稻消费结构(单位:万吨)
注:口粮指城镇和农村人口食用消费;饲料用粮指工业饲料生产和农户散养畜禽用,损耗计算在饲用范围;工业用粮指用于生产淀粉、米粉等产品。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局。
受粳稻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种植比较收益较高、育种水平不断提高、黑龙江水田改造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粳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处于增长趋势,特别是黑龙江粳稻种植面积仍有一定增长空间,这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从全国水稻生产发展形势来看,南方籼稻近期内改种粳稻的可能性很小。华北和西北地区又因水资源限制不可能再大幅度扩大粳稻种植面积。江苏的粳稻发展也已接近极限。有扩展潜力的只有东北稻区和江淮流域的籼稻改粳稻。换言之,靠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粳稻总产量的发展空间已很有限,近期增加粳稻总产量的主要途径应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
从单产水平来看,各粳稻主产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7个粳稻主产省中,以江苏的单产水平为最高,2005年已达到8.27吨/公顷;辽宁次之,为7.73吨/公顷;其他各省均未超过7.0吨/公顷。产量最低的安徽省只有5.55吨/公顷,黑龙江省也只有6.38吨/公顷。由此可见,江苏稻区进一步提高粳稻单产水平的难度已越来越大,而东北稻区和安徽“籼改粳”稻区的单产水平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因此,从全国粳稻生产形势来看,增加粳稻总产量,实现我国粳稻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应是在稳定江苏粳稻生产的同时,主攻东北稻区的单产和江淮稻区的籼稻改粳稻及其单产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