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稻米品质差

二、稻米品质差

豫南是河南省水稻主要产区,水稻生产面积达800万亩,占全省水稻生产面积的81.6%。但豫南以种植籼稻为主,稻米品质差,效益低。20世纪70年代中期豫南双季晚粳虽然一度达到60万亩,但70年代末随着双季稻的终结而消失。20世纪80年代豫南大力推动“籼改粳”,粳稻最大生产面积达12万亩,也因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失败,粳稻生产面积急剧减少,到2000年,豫南粳稻生产只有零星种植,不到水稻生产面积的0.5%。从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民遇到了卖粮难,稻米品质问题再次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农业技术推广、科研部门先后推广应用了“密阳23”“豫籼3号”“丝苗”“猫牙”等一批优质籼稻品种,但由于稻米企业没能做出品牌,难以实现优质优价,而产量又难以与当时的杂交籼稻抗衡,上述品种很快便退出生产领域。

进入21世纪,豫南优质稻米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一是随着粳稻晚播栽培技术的突破和一批优良粳稻品种的引进推广,豫南粳稻生产面积开始稳步上升,到2010年粳稻生产面积达到40万亩;二是豫南籼型糯稻在市场的拉动下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局部乡镇形成规模,生产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成为我国最大糯米面加工企业“黄国粮贸”的糯稻生产基地;三是一些稻米品质达到二级以上的长粒型杂交籼稻逐步得到稻米加工企业的青睐,市场收购价格有所提高,拉动了这类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面积有所扩大。

半个多世纪以来,豫南稻区对品质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但是成效不大。截至2010年,豫南优质、专用及粳稻生产面积不到总产量的12%。除粳稻净增加40余万亩以外,专用糯稻也增加有限,因为豫南农民历史上就有家家种植糯稻春节打糍粑的传统,虽然是零星种植,但总种植面积不小于目前规模。只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民家家种植糯稻打糍粑的习俗难以持续,糯稻种植面积减少,目前糯稻生产面积只是恢复性增加。而二级以上的长粒型杂交籼稻由于与一般品质杂交稻价格差别不大,也难以形成规模,总面积并不大。豫南稻米品质差的主要原因仍是籼稻种植面积过大而且品种品质较差,导致国储产品大量积压,农民种植水稻效益几乎全部依靠政府政策保护才能实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豫南稻米品质已经成为限制水稻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