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改粳”大幅度提高了豫南粮食生产能力

一、“籼改粳”大幅度提高了豫南粮食生产能力

1.粳稻产量高、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 已有研究证明,近年来我国育成品种的单产潜力粳稻比籼稻高70千克以上,我国1.5亿亩粳稻平均单产比籼稻实际高了75~90千克;粳稻耐肥抗倒,不仅稳产性好,而且有利于中后期追肥,挖掘品种产量潜力;粳稻不易落粒,机械收割损失少,能够做到颗粒归仓。发展粳稻生产有利于提高豫南水稻高产潜力,豫南水稻增产潜力超过6亿千克。

2.麦茬粳稻秧龄短,增产潜力大 豫南籼稻适宜播种期为4月中下旬,距小麦腾茬40~50天,秧龄长,秧苗素质差,本田分蘖节位高,成穗率低,穗粒数少,比30天秧龄秧苗一般每亩减产50~75千克。而粳稻高产技术上要求推迟播种期,适宜播种期为5月中下旬,距小麦腾茬只有15~20天,秧龄短,秧苗素质好,本田分蘖节位低,成穗率高,穗粒数多,比30天秧龄秧苗一般每亩增产40~50千克。因此,在豫南稻区麦茬种植粳稻,由于秧龄短,粳稻比籼稻亩产要高出100千克以上。豫南稻区稻茬小麦面积有400万亩,“籼改粳”水稻增产潜力达到4亿千克。

3.豫南粳稻播种晚,抗灾避灾能力强 豫南雨热同季,春季和夏初常常出现干旱,盛夏雨水较多,导致籼稻难以及时移栽,造成秧苗素质下降或难以移栽。而粳稻由于推迟了播种期,可有效避过春季和夏初干旱天气,粳稻及时移栽基本上不会出现问题;豫南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平均气温在28~32℃,部分年份某些时段甚至连续多天超过35℃,而此时正值籼稻扬花灌浆期,极易造成高温热害,常常导致结实率大幅度下降,水稻大面积严重减产。而粳稻由于播种期推迟了1个月,抽穗期在8月下旬,有效避过了这一高温天气,保证了扬花灌浆的适宜温度,不仅结实率正常,而且品质有所提高;由于季节更替,豫南8月下旬至9月上旬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降水量一般达到50毫米,风力达到5级。由于籼稻正处于灌浆中后期,穗部沉重,且已经进入衰老期,是水稻倒伏的最敏感时期,常常造成籼稻大面积倒伏。据初步统计,豫南常年籼稻倒伏率在15%左右,个别年份达到了30%。而此时粳稻刚刚进入抽穗杨花阶段,籽粒刚刚开始灌浆,生长旺盛,穗部轻,不到水稻倒伏的敏感期,抗强对流天气能力强,一般不会出现倒伏。同时,粳稻的乳熟期和蜡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此时出现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的概率低,强度小。据对信阳气象资料统计,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可能造成大面积倒伏的三级指数以上灾害天气(当日降水量×当日最大风速划分为0~15、15~25、25~35、35以上4个灾害等级),只有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28.6%。也就是说,在水稻倒伏的敏感期,粳稻遭遇大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显著低于籼稻,因此粳稻能够有效避免大面积倒伏。

4.粳稻收获时间晚,适合小麦套种,有利于减少冬闲田 豫南丘陵山区稻田土壤大多土质黏重,排水不畅,可耕性差,适耕期短。籼稻-小麦轮作,由于水稻收割时间距小麦播种还有40余天,秋旱秋涝稻田都难以做到精细整地,小麦播种质量差,也难以保证适期播种,导致小麦产量低,这是造成豫南冬闲田大量存在的制度原因。而粳稻成熟晚,收获期正是小麦的最佳播种期,人工田间管理和水稻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使田间墒情适中,有利于小麦适墒播种,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同时还可以应用小麦套种技术,实现小麦轻简栽培和灾害天气的适期播种,减少冬闲田,扩大小麦播种面积。豫南粳稻套种小麦一般亩产量为250~350千克,最高亩产也可以达到400千克。“籼改粳”可从技术上根本解决豫南冬闲田问题,使豫南小麦生产潜力增加10亿~12亿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