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改粳”的研发与应用
豫南“籼改粳”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信阳专区农业试验站科技人员开始对豫南利用品种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收集到的365份材料中有28份为粳型品种,说明种植粳稻在豫南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提出“籼改粳”是在双季稻的晚稻品种利用上。信阳农业科学研究所专门从事粳稻研究的专家田玉圃在对双季稻晚稻品种筛选试验中发现,利用中晚粳品种做双季稻的二季稻,比利用籼稻产量高,而且品质也要好。“早籼晚粳”成为豫南双季稻生产的核心技术模式,粳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60万亩。
现在意义上的“籼改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我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矮秆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豫南水稻单产和总产快速提高,但品质大幅度下降,而优质稻则成为市场的宠儿,价格优势明显。发展粳稻生产被提上豫南各级政府和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的议事日程,豫南实行“籼改粳”即由中籼稻改为种植粳稻成为各级政府和技术人员的共识。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率先开始单季中粳稻品种的引进鉴定筛选试验,从大量的试验材料中推荐秀优57、黄金晴、花粳2号等作为示范推广品种,并确定主要与小麦接茬。1983年信阳地区试种1.8万亩,1984年扩大到2.4万亩。在信阳地区行政公署的大力推动下,1986年信阳粳稻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1987年达到12万亩,掀起了豫南“籼改粳”第二次热潮。但由于播种期较早,当年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严重发生,大面积减产,损失惨重,“籼改粳”遭遇空前挫折。
1993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专家在罗山县庙仙乡示范种植郑稻5号300余亩,当年平均亩产超过500千克,由于产量高,品质好,当地政府将农民生产的粳稻全部收购作为种子,农民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由此掀起了豫南“籼改粳”的第三次热潮。1994年,罗山粳稻种植扩大到3个乡镇,总面积达到6 000亩。当年因三化螟和稻瘟病严重导致大面积减产,经济损失惨重。1995年省财政支持固始发展粳稻1万亩,因产量低,第二年也停止示范。
经过上述两次惨痛失败,豫南“籼改粳”进入寒冬期,无人再敢问津,一些水稻专家认为豫南为粳稻的不适宜区。
新一轮“籼改粳”始于2000年。原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在前期大量调查研究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开始了粳稻晚播栽培试验,当年取得成功,达到了粳稻病虫害大幅度减轻、平均单产提高10%~20%的效果。经过几年的艰苦研究,揭示了豫南粳稻高产优质障碍因子,提出了将粳稻播种期由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中下旬,灌浆成熟期由8月上旬至9月上中旬推迟到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技术路线,使粳稻的抽穗灌浆期处于温湿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条件下,避过了高温引起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高温高湿引发的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以及抽穗期三化螟孵化高峰期的侵入为害,实现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建立了豫南粳稻晚播技术平台,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粳稻晚播技术的突破,使豫南粳稻稳步发展,生产面积逐步扩大,至2010年豫南粳稻生产面积突破80万亩,2011年和2012年连续得到省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2013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将“籼改粳”列入重点工作和“双十”工程,“籼改粳”不仅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生产面积也迅速扩大,到2017年,豫南粳稻生产面积超过200万亩。
总结20世纪豫南“籼改粳”屡次失败的原因,从技术层面上说是因为粳稻播种期过早,导致高温为害,高温高湿诱发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三化螟抽穗期集中为害。而从“籼改粳”的工作思路来说则存在三大认识误区:一是籼与粳混淆,在栽培技术上将粳稻与籼稻视为同一类品种,把粳稻当作籼稻种。二是照搬照抄,将“籼改粳”简单化。与豫南历史上的“高改矮”“常改杂”相类比,以为也是一次品种更新,对“籼改粳”缺乏系统研究,把“籼改粳”理解为用粳稻品种代替籼稻品种的过程。三是轻视了粳稻栽培技术的作用——将粳稻品种更新视为“籼改粳”技术的全部,走的是以选用新品种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把生产上出现所有问题的解决途径寄希望于品种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