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抛秧的概念及其研发应用
水稻抛秧是将根部带土的秧苗通过外力抛向空中,然后依靠自身重力下落,并在秧苗上、下部位比重差异的作用下使根部自然植入稻田泥浆而实现水稻移栽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日本最早开始研究水稻抛秧技术,早期采用纸筒育秧,我国于80年代引入后研制成功塑料软盘代替纸筒育秧,形成了以营养土作育秧基质、在旱地干旱育苗、采用塑料薄膜覆盖为主要内容的育秧方法,简称“营养土法”育秧。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北方寒带旱地技术特点,在我国其他稻区推广应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改进,暴露出明显的技术缺陷。虽然抛秧比手工插秧省工,但育秧环节操作烦琐,安全性差,用工投资较多,特别是根部土坨稳定性差,抛栽质量差,漂秧比例大,补秧耗时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抛秧的便利,致使抛秧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最终应用面积下降。
21世纪初,宋世枝等人根据南方稻区土壤气候特点及水稻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吸收借鉴前人部分研究成果,对“营养土法”育秧进行了系统改进,研究设计了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法(简称“泥质法”育秧)育秧技术,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以传统的水育秧为技术平台,保留利用钵体塑料软盘育秧秧丛易于分离的优点,改营养土为泥浆作育秧基质,改旱育为湿润育秧,改薄膜覆盖为露天育秧,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水稻抛植苗原床泥质露天育秧技术规程。该育秧方法解决了“营养土法”育秧操作烦琐、安全性差、用工投资多等问题,更容易被农民接受,使抛秧这一深受农民欢迎的轻简栽培技术重新焕发生机。截至2017年,我国水稻抛秧面积达到800万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7%,豫南稻区抛秧面积达到12万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2.5%。
水稻抛秧技术改变了我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水稻手插秧生产方式,具有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优点,开创了我国水稻轻简栽培的历史,是我国水稻栽培史上的一项重大技术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