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株型与高效群体

(四)理想株型与高效群体

1.株型 株型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而形态性状主要指叶色、长势和长相等,是水稻看苗诊断的主要指标。

(1)叶色。水稻叶色是指水稻叶片色泽的深浅,叶的颜色反映了植株的代谢特征。当叶的颜色为深绿(俗称“黑”)时,表明植株氮素充足,体内氮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多,各器官生长迅速,同化物积累差。当叶的颜色为浅绿(俗称“黄”)时,表明植株氮素不足,体内碳代谢旺盛,此时,蛋白质合成减弱,但同化物积累增多,各器官健壮挺实,并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基础。叶色黑黄的变化,为水稻栽培上采取各种调控措施提供了依据。根据豫南粳稻生育特性及栽培特点,对在本田生长期间的一季中粳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叶色两次浓(黑)、淡(黄)交替变化过程,达到足穗、壮秆、穗大、粒饱、高产的看苗诊断技术。第一次黄黑变化发生在分蘖期,即通过追施返青分蘖肥,出现第一次“黑”,到分蘖末期,施用的肥效降低,结合轻搁田,出现第一次“黄”;第二次黄黑变化发生在拔节到幼穗分化前,即拔节前施穗肥,叶色再次转绿,达到第二次“黑”,抽穗前叶色褪淡,出现第二次“黄”。黑和黄都是叶片颜色的变化。黑是指叶片在施肥后颜色由淡转浓,但并不像疯长披叶的稻株那样墨绿、乌黑。黄是指肥料劲头过去后,叶片颜色由浓变淡,是绿中带黄,不是像缺肥稻苗那样枯黄。水稻叶色的黑黄变化是高产水稻的生长规律。如果到时候叶片不转黑或不落黄,说明水稻生长不正常,产量不会高。研究表明,凡是叶色黑的时候,都是水稻新器官大量生长的时候;凡是叶色落黄的时候,都是水稻从一个生长发育时期转入另一个生长发育时期的时候。因此,在分蘖盛期,如果不出现第一次黑,就说明分蘖生长慢,搭不好高产架子,分蘖少,将来穗数不会多或晚生分蘖多。但是,如果此时期叶色过分黑,就说明前期旺长,封行早,中期易发生病虫害,产量不会高。在孕穗前如果不出现第二次“黑”,茎秆长不粗,叶片长不厚,植株内部积蓄养分少,就会影响幼穗发育,以后长不出大穗。第一次“黄”出现在分蘖末期(穗分化开始时)。此时叶色不落黄,则分蘖太多(主要是晚生分蘖),叶片长而软,茎秆也软,这种苗前期好看,后期病虫害多,穗小,容易倒伏。二黄出现在抽穗前不久,此时不落黄,容易贪青晚熟,顶叶长、茎秆软、出穗不齐,也易倒伏,青米、秕粒多。黑能够促进生长,黄能够抑制生长,加强体内养分积累。水稻要高产就要用这种促控相结合的办法,使稻株长得清、秀、老、健。实现水稻生长的促控要根据叶色的黑、黄变化规律看苗管水施肥。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灌水施好蘖肥、穗肥和粒肥,以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适时晾田,或干湿交替,以增强根系活力,促进水稻株型和生理作用的改善,防止倒伏和病虫害。水可以调节肥力。肥料施得多,水稻容易旺长,实行浅湿灌溉,结合灌排晾田,就能起到蹲苗稳长的作用。如果稻田长期淹水,土壤缺氧,以致还原性物质积累,将使稻根发黑,不能吸肥。经过浅水、晾田、晒田,土壤通气,水稻长出白根,就可以吸收营养。

(2)长势。长势是指稻株和群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趋势,如分蘖的早晚、多少,出叶的快慢,发根力的强弱等。诊断水稻长势的主要指标如下。

1)叶耳间距。在正常的情况下,叶片与叶鞘的长度随着叶位的增高而加长。在拔节前,各叶叶鞘都着生在密集的分蘖节上,起点基本相同,叶鞘的长度明显地反映在上、下两叶的叶耳间距上。随着新生叶片的不断定型,叶耳间距一个比一个大。如果某一个时期生育受阻,叶耳间距便会缩短,受阻程度越大,缩短越多。在正常情况下,健壮秧苗基部至第一片叶的叶耳间距为2~3厘米。

2)定型叶叶长。它反映了稻株在该叶伸长期间的营养水平,也可以此预估以后的营养状况。最后3片叶(顶三叶)是结实期的主要功能叶,这些叶片的长势是诊断后期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顶部三叶较长、宽、直立,茎基各叶较短小,后期可获得较为显著的增产效果。定型叶的长度还反映该叶的同伸器官的生长状况,由此可以做出许多相关诊断。

3)植株高度与分蘖速度。二者反映了植株整体营养水平。一般来说,营养状况不良时,植株矮小,分蘖少而缓慢,而当营养状况良好时,植株高大健壮,分蘖多而整齐。如果发现株高和分蘖生长异常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水稻秧苗理论上可以产生5个一次有效分蘖、3个二次有效分蘖、2个三次动荡分蘖,多个无效分蘖。但生产上机插苗一般只能产生3~4个有效分蘖(钵育苗除外)。原因是第1个分蘖由于播种过密,一般只有10%左右的一级分蘖产生;第2个分蘖由于插秧植伤的影响,一般很少发生;第3~5个分蘖,在外界肥水条件适宜时都可以发生,在肥水条件充足时还可以产生一个二次有效分蘖。

(3)长相。长相是指水稻植株的根、茎、叶、穗等各器官的形态和姿态,即稻株和群体的样子,包括叶的大小、形态、挺拔程度、根群形状、群体结构等性状。诊断水稻长相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叶相(叶态)。叶相是指叶的长相。可分为5种类型:①直叶:叶片直立;②挺叶:叶片上部稍弯,但叶尖仍在最高点上;③弯叶:叶尖降至最高点以下,但仍然在该叶叶枕至最高点的1/2处以上;④披叶:叶尖降至叶枕至叶尖最高点的1/2以下,但不低于叶枕;⑤垂叶:叶尖降至该叶叶枕以下。叶相反映了稻株的代谢状况,稻株代谢愈旺盛,生长愈迅速,叶片组织愈嫩,则披、垂愈严重;反之,稻株逐渐向积累型代谢转移时,生长减慢,叶片伸长受到抑制,叶片便逐渐挺、直。披、垂叶在叶面积指数较小,可以扩大受光面积,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但当叶面积指数较大时,叶片必须挺、直,才能减少互相遮阴,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光合量。因此,在叶面积指数不大的分蘖期,叶片稍弯较为有利,但进入长穗期,叶片必须挺、直,才能向高产方向发展。叶相的诊断通常以功能盛期的倒2叶、倒3叶为主。

2)株形、丛形。单株水稻的长相叫株形,一穴稻株的长相叫丛形。株形和丛形是看苗诊断的重要指标,在生产上最重要的是丛形。高产稻田一般要经历五种丛形:①“喇叭筒”形(扇形),在有效分蘖期株丛应像“喇叭筒”那样上大下小,如果丛形“拢起来”(刷漱形),就要及时补肥;②“大胡子”形,拔节期丛形下大上小,叶片、分蘖很多,大小不一,像“胡子”;③“打鼓棒”形,孕穗期丛形变成上大下小的“打鼓棒”样,这是壮秆大穗的象征;④“竹林子”形,出穗期前后,稻脚清爽,死叶和黄叶很少,像“竹林子”一样;⑤“哈腰”形,收获前稻株中下部垂直,上部倾斜,像人哈腰干活一样。

(4)功能。功能主要是指生理生化方面的反应,如光合、呼吸、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群体结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功能。

2.田间看苗诊断 水稻的一生中,叶色、长势、长相因生育阶段及生育状况而表现不同。这三者之间,各有其独立的内容,但又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可把水稻植株分为健壮苗、徒长苗和瘦弱苗,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进行促控。

(1)苗期的长势长相。

1)健壮苗:插秧前苗高适中,苗基宽扁,秧苗叶片挺直有劲,不披而具弹性;叶鞘短粗,叶枕距较小;秧苗叶色绿,带有分蘖;白根多;秧苗单位长度干物重大。

2)徒长苗:苗细高,叶片过长,有露水时或下雨后出现披叶,苗基细圆,没有弹性,叶枕距大,叶色过浓,根系发育差。

3)瘦弱苗:苗短瘦,叶色黄,茎硬细,生长慢,根系差。

(2)分蘖期的长势长相。

1)健壮苗:返青后,叶色由淡转浓,长势蓬勃,出叶和分蘖迅速,稻苗清秀健壮。早晨有露水时看苗弯而不披,中午看苗挺拔有劲。分蘖末期群体量适中,全田封行不封顶(封行是顺行向可见水面在1.5~2.0米之内),苗晒田后,叶色转淡落黄。

2)徒长苗:叶色黑过头,呈墨绿色;出叶,分蘖末期叶“一路青”,封行过早,封行又封顶。

3)瘦弱苗:叶色黄绿,叶片和株型直立,呈“一炷香”,出叶慢,分蘖少,分蘖末期群体量过小,叶色显黄,植株矮瘦,不封行。

(3)幼穗分化期的长势长相。

1)健壮苗:晒田复水后,叶色由黄转绿,到孕穗前保持青绿色,直至抽穗。稻株生长稳健,基部显著增粗,叶片挺立青秀,剑叶长宽适中,全田封行不封顶。群众对此种长相总结为四句话:“风吹禾叶响,叶尖刺手掌,下田不缠脚,禾秆铁骨样。”

2)徒长苗:叶色乌绿,贪青迟熟,秕谷多,青米多。

3)瘦弱苗:叶色枯黄,剑叶尖早枯,显出早衰现象,粒重降低。

水稻产量是群体形成的,只有建立高质量的高效群体,才容易获得高产和优质。培育理想株型是建立水稻高效群体的基础,高效群体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达到理想状态的必然结果。理想株型的水稻苗期和分蘖期根系发达,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拔节后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半矮秆,抗倒伏;抽穗灌浆期穗直立或下垂,通风透光好,根系活力较强,叶片不早衰,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多;源、库、流协调,产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