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及产量调控

(二)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及产量调控

水稻的四个产量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单位面积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而是要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随基本苗数增加而增加。但是,每亩穗数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后,穗数与粒数的矛盾增大,即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千粒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但如气候条件差、栽培管理不当,千粒重小,也会对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四个产量构成因素中,仅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产量因素间均呈负相关。因此,生产上调整产量因素的相互关系,宜以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总粒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这两对呈显著负相关的产量因素为重点,在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同时,提高结实率。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在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正确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才能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