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套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粳稻套种小麦不仅可以实现小麦的轻简栽培,而且不受豫南秋季干旱或阴雨及稻田土壤耕性的影响,确保小麦适期播种,从技术上解决了豫南冬季闲田难以有效利用的问题,还有利于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由于粳稻茬口种植小麦更为轻简高效,种植粳稻自然成为一种明智选择。特别是种田大户要实现稻麦两熟,保证小麦适期播种难度极大,理想的耕作制度模式是粳稻套种小麦。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一)品种选择
套种小麦对品种没有特殊要求,和生产上其他播种方式基本相同。
首先,应为在该生态区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该生态区域种植的丰产稳产性较好的小麦品种,种子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超过13%。
其次,豫南套种小麦宜选择耐湿、多抗、高产品种,最好是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冬性偏强或春性偏强的品种都不宜选用。一般选择越冬期抗寒抗冻害能力强,根系发达,前期受抑影响小,中后期生长活力旺盛,补偿生长力强,熟相好的矮秆、半矮秆紧凑型小麦品种。在豫南播种较早可选择西农979、郑麦366、泛麦7号等偏冬性品种;播种较晚选择郑麦9023、豫麦18-99、豫麦70-36、偃展4110、扬麦15等弱春性品种。播前要精选种子,去除病粒、秕粒、烂粒等,并选晴天晒种1~2天。
(二)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对路的种衣剂或拌种剂,按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条锈病、纹枯病、腥黑穗病等多种病害重发区,可选用戊唑醇(2%立克秀干拌剂或湿拌剂,或6%亮穗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或氟咯菌腈(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包衣;小麦全蚀病重发区,可选用硅噻菌胺(12.5%全蚀净)悬浮剂或苯醚甲环唑+氟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用吡虫啉农药拌种;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多种病虫混发区,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拌后堆闷2~3小时后即可播种。
(三)适期播种
套种小麦播种期除了考虑品种特性外,水稻最佳收获期、冬前积温、天气状况及土壤墒情等因素也要综合考虑。
播种期应根据粳稻收获期而定,一般以粳稻共生期7~15天最为适宜,最多不要超过20天。根据豫南地区常年积温情况套种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15~31日,最佳播种期为10月20~30日,从北往南播种期逐渐推迟,春性较强的品种宜适期晚播。播种前如果天气较好、墒情较差要提前灌跑马水,保证播种时田面湿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90%~100%。
(四)播量与播种方式
“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种”是确定小麦播种量的原则,即根据每个地块的水肥条件和管理水平,定出该地块的产量指标,再根据预定的亩产量算出所需要的亩穗数,有了亩穗数再根据品种和播期算出所需要的基本苗数,根据需要的基本苗数和种子的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算出播种量。
套播小麦播种时种子极易散落在稻株上,另外,由于田面凹凸不平,高的地方水分不足影响出苗,低洼的地方易烂种烂芽,这些因素均影响小麦的出苗率;加上土壤黏重苗期低位分蘖发生少,因此要适当加大播种量,才能保证足够的穗数,实现足穗是取得优质高产的关键。套种小麦要增加播种量,一般要使基本苗比常规栽培增加10%~20%以上才能保证足穗。淮北麦区套播小麦基本苗20万~22万株/亩。淮南麦区套播小麦基本苗18万~20万株/亩,具体播量根据千粒重和发芽率、田间出苗率等指标确定。
套种小麦一般在种子出芽率90%以上时每亩播种量为17.5千克左右。10月10~20日套种,播量15千克;10月21~31日套种,播量17.5千克;11月1~10日套种,播量20千克;每延后两天增加0.5千克播量,种子芽率低于90%及以下时,也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五)田间管理
1.及时处理稻草 提倡秸秆还田,水稻收获时,稻秆尽量要切碎撒匀;稻秆没有粉碎的田块,水稻收获后,再用碎草机进行粉碎撒匀。没有碎草机的要人工将稻草在田间均匀撒开。这样不仅可防鸟啄食种子,还可以防寒保湿,抑制杂草生长,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如稻草确实过多过厚,会影响和抑制麦苗生长,可将多余稻草集中堆放在田间某处或移至田外。
2.起好“四沟” 水稻收获后视墒情及时利用机械或人工起好“四沟”,沟内的土要甩碎,均匀撒在厢面上,最好能将种子完全覆盖。提倡起窄厢深沟,一般厢面宽2米左右,最宽不要超过3米。厢沟要求直、平、深、窄(深15~20厘米、宽15~20厘米),地块大的要开腰沟(深20~25厘米、宽20~25厘米),地块四周开边沟(围沟),边沟要深于厢沟,腰沟要深于边沟,沟沟相通,达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雨停田间无明水。
小麦全生育期要经常疏通“四沟”,做到沟直低平,排水通畅,可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加土壤通透性,防渍防病、保持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
3.合理施肥 据调查,豫南麦区小麦正常播种总施氮量12~16千克/亩,氮∶磷∶钾为1∶(0.4~0.6)∶(0.4~0.6),即亩施磷(五氧化二磷)、钾(氧化钾)肥5~8千克。氮肥的基肥与追肥比例为6∶4,播种时套施基肥占小麦一生总施氮量的60%,在倒3叶期施用拔节肥占40%,磷、钾肥全部作基肥,基肥在麦田整地前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用犁耙翻入土内,肥料最好用高效多元氮、磷、钾复合肥。
套种小麦由于未进行翻耕土地肥料易蒸发或淋失,所以施肥应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一般全生育期施肥3~4次,总施肥量应根据小麦产量水平和地力水平来确定,略低或接近生产上常规播种方式小麦的用肥量即可。
小麦种子撒播后2~3天在粳稻垄间撒施20千克配方复合肥(氮∶磷∶钾=18∶18∶18)或者20千克配方复合肥(氮∶磷∶钾=15∶15∶15)加5千克尿素做基肥,此次施肥要确保“胎里富”,为培育壮苗,促进有效分蘖和籽粒发育打好基础。播后1个月左右趁雨补施上述10千克配方复合肥和5~7.5千克尿素,促使苗匀苗壮,增加冬前分蘖,以利早生快发。年后追肥分两次进行,第1次提早到返青期,亩追尿素7.5千克,促进分蘖成穗和幼穗分化的进行;第2次在拔节期追肥,亩追尿素7.5千克,促进大蘖成穗,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分化,争取穗大粒多,还可防止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孕穗期酌施穗肥,出现缺肥症状的麦田可追施少量尿素或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也可结合“一喷三防”进行,促进籽粒正常灌浆,防早衰。
4.防除杂草 套种小麦除草非常关键。一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即在小麦的3~4叶期,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以单子叶杂草(野燕麦、看麦娘、日本看麦娘、棒头草、菵草、早熟禾)为主要种群的小麦田,选用75%异丙隆WP或6.9%精唑禾草灵(千里马或骠马)浓乳剂在杂草2~3叶期进行喷雾处理,或亩用80~100毫升5%唑啉草酯·炔草酸(大能)乳油,或亩用15%炔草酸(麦极)30~40克。以双子叶杂草(播娘蒿、麦家公、繁缕、大巢菜、婆婆纳、猪殃殃等)为主要种群的田块,选用75%苯磺隆SC(巨星干)或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EC或20%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垦隆)在小麦3~4叶期或杂草二叶前后喷雾防治。
单、双子叶杂草混生的小麦田,在小麦3~4叶期或单子叶杂草2~3叶期、双子叶杂草二叶前后用75%异丙隆WP或6.9%精唑禾草灵(千里马或骠马)浓乳剂加75%苯磺隆SC(巨星干)喷雾防治,但要现混现用。
冬前如果天气条件允许应尽量提早在冬前进行化除,春季开展化学防除,弊端较多:一是有效用药时间短,极易错过防除时机;二是春季麦苗对杂草的覆盖度大,杂草受药面小,导致除草效果差;三是杂草个体发育相对健壮,抗药力增强,降低了防除效果;四是麦田中行走困难,喷药效率低,质量难保证,也为药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应在冬前大力开展麦田化学除草,如果杂草较多,春季返青起身期可再进行一次化学除草。
5.及时防病治虫 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防病治虫,后期重点做好“一喷三防”。豫南为害小麦较重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纹枯病的防治宜及早进行,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每亩用井冈霉素50~60克喷雾,要求清晨趁露水进行,间隔7~10天再防治1次。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第1次喷药在抽穗至盛花期,应根据天气预报,争取雨前抢晴天进行施药,可亩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50克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如病害较重,可每隔7~10天再喷1~2次。白粉病一般在孕穗期以后群体郁闭较严重时易发生,当病叶率达到15%时,可亩用15%的粉锈宁100克或12.5%的禾果利30克,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后期也可结合“一喷三防”进行综合防治。
6.及时收获 套种小麦最适宜的收割期是蜡熟中末期至完熟初期。其中,人工收割以蜡熟中期为宜,机械收割以完熟初期为宜。蜡熟中末期,全株转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完熟初期叶片基本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20%以下。适期收获产量高、品质好。过早收割,籽粒不饱满,产量低,品质差。收获过晚,不但易掉穗落粒,而且籽粒呼吸和水淋溶作用会使蛋白质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减少,千粒重和出粉率降低。应当避免的是一些晚熟麦田为图方便趁收割机而提前收割,导致千粒重降低,籽粒外观及品质下降,产量损失较大。
豫南小麦成熟时常遇连阴雨天气,要及时抢收,防止穗发芽和“烂场雨”,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种植弱筋小麦的麦田,要单收单脱,单独晾晒,单运单储,防止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