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选择及利用

一、品种选择及利用

在豫南“籼改粳”关键技术突破之后,品种成为重要因素。豫南是传统的籼稻种植区,籼稻的育种水平、种植方式、栽培方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培育了一批适于本地种植的籼型品种,但粳稻由于育种起步较晚,受技术水平、试验条件、种质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虽然育种工作者选育了一些适宜本地区种植利用的品种,总体上粳稻育种进步缓慢,生产上利用的粳稻品种绝大多数是从江苏、安徽、沿黄稻区、天津等地引进的品种。由于品种选育地与信阳的气候条件以及推迟播种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引进的品种在晚播条件下,其光温反应特性发生变化,生育期长短也有差异,其播种期范围也不同。所以,引进筛选适于本地种植的粳稻品种,对于豫南稻区粳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豫南粳稻品种的引进鉴定试验研究

2003~2013年,对引进的共130多个粳稻品种进行晚播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为从河南省沿黄稻区、江苏、安徽、天津等地引进的粳稻新品种以及已经通过国家、河南省粳稻良种区域试验表现较好的部分品种,以9优418为对照。通过品种比较试验产量结果分析、各品种的综合表现来看,部分参试品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其中常规粳稻品种宁粳3号、宁粳4号、南粳44、南粳9108、武运粳23、武运粳20、郑稻18、新稻19等,杂交粳稻品种隆优1715、徐优631、徐优733、徐68优201、隆优1875、新8优122、10优18、6优53、69优8号、3优18、新粳优1号、甬优2640等品种,产量优势明显、米质优、长势繁茂、抗性强,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其中宁粳3号、宁粳4号、南粳44、南粳9108、甬优2640等5个品种为超级稻品种。杂交粳稻品种隆优1715、隆优1875、徐优631等品种,产量水平高、穗大粒多,籽粒较大,稻米品质优,在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表5-1为部分参试品种的产量表现。

表5-1 部分参试品种的产量表现

(二)豫南粳稻的播期适应性研究

利用9优418、2优06、宁粳3号、南粳44、郑稻18、隆优1875等6个不同生态类型区选育的粳稻品种,从4月25日开始,每5天一期,6月19日为最后一期,每期每品种栽5行10列,不设重复,移栽规格16.7厘米×30厘米,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进行分期试验,分析不同品种的生育期变化及产量结构变化,确定不同品种的最佳齐穗期,进而确定不同类型粳稻的最佳播种期。技术路线图如图5-1所示。

图5-1 不同品种最佳播种期研究技术路线图

从试验结果来看,6个参试品种不同播期间生育期变化略有差异,其中以2优06生育期变化最小,最长生育期和最短生育期间变化只有10天,其次为隆优1875,生育期相差11天,9优418生育期变化最大,相差19天。总体来看,随着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略有增长,在第三期即5月5日播种,生育期最长,但随后下降(图5-2)。从变化趋势来看,随着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缩短(隆优1875最后一期没有完全成熟)。

图5-2 参试品种不同播期生育期变化图

考虑到不同品种的生理特性、不同播种期的生育期变化、田间长相长势及后期成熟情况,结合室内考种结果和产量情况,可确定9优418、宁粳3号和郑稻18最佳齐穗期在8月20~30日,对应的播种期在5月20日前后;南粳44生育期稍短,后期灌浆快,最佳齐穗期在9月1~5日,播种期在5月25日前后;2优06是辽宁省水稻所培育的粳稻品种,生育期短,最佳齐穗期在8月下旬,播种期可推迟到6月上旬;隆优1875生育期较长,库容大,灌浆时间长,最佳齐穗期在8月中旬,最佳播种期在5月10日前后。生产上应用品种最佳抽穗期和最佳播种期,可根据品种生理特性参考上述品种安排。原则上生育期较长、灌浆速度慢的品种播种期可适当提前,反之亦然;生育期和9优418相近的品种,播种期安排在5月20日前后,齐穗期在8月下旬,均可正常成熟且可保持较为稳定的产量。

(三)豫南粳稻评价利用主要技术指标体系

豫南稻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北纬31度23分至32度80分,东经112度00分至116度00分,年日照时数2 068小时,无霜期230天,见霜期在11月上旬,年降水量1 1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15.2~15.6℃,大于10℃活动积温4 900~5 200℃,气温稳定在20℃的时间为4月20日,小麦适播期在10月中下旬,收获期在5月30日左右,是传统的籼稻种植区。“籼改粳”技术上要求将粳稻播种期推迟到5月中下旬,根据豫南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和现有生产水平,确定“籼改粳”主要利用品种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1.生育期 品种全生育期145~160天,5月中下旬播种,8月下旬齐穗,10月中下旬成熟。具有较强的感光性,感温性差,6月上中旬播种,9月6日前齐穗,10月底基本保证正常成熟。

2.产量及产量结构 丰产稳产性好,正常情况下,多年多点平均产量达到600千克,小面积高产示范产量水平在650千克以上,产量变幅小于50千克。杂交粳稻亩成穗17万左右,穗粒数170~220粒,结实率达到85%左右,千粒重25克;常规粳稻亩成穗23万穗左右,穗粒数140粒以上,结实率90%,千粒重24克左右。

3.适应性 对极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扬花期高温(33℃)情况下结实率不低于75%,灌浆期低温寡照产量损失少,耐旱能力强,苗期土壤含水量18%情况下能正常生存;对肥料要求不十分敏感,肥力不足情况下产量损失不大。

4.植株性状 株型紧凑,长势整齐,分蘖力中等偏上,叶16~16.5片,杂交粳稻株高115~120厘米,常规粳稻90~100厘米,茎秆韧性好,抗倒能力强,成熟后不易落粒,熟相好,不早衰。

5.稻米品质 糙米率77%以上,整精米率62%以上,垩白度≤5.0%,直链淀粉含量15.0%~20.0%,食味品质≥7,胶稠度≥60毫米,外观品质优良,适口性好,综合指标达到国标三级米以上。

6.抗病性 对豫南晚播粳稻主要病害有较强的抗性。抗稻曲病达到3级以下,抗纹枯病达到3级以下,中抗叶瘟和穗颈瘟,高抗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

(四)部分豫南粳稻品种特征特性简介及栽培技术要点

1.9优418 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和江苏省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200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00009),2001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全生育期155天左右,株型紧凑挺拔,分蘖力中上,株高120~125厘米,主茎总叶片18片,伸长节间6个。茎秆弹性好,抗倒能力强。每穗总粒数170~19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27克。糙米率83.2%,精米率75.1%,整精米率61.4%,垩白度21.7%,碱消值7.0级,胶稠度76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5%。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条纹叶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旬播种,秧田播量15千克/亩,大田用种量1.5千克/亩。6月上中旬移栽,适宜密度1.8万~2万穴/亩,基本苗6万~8万株/亩。本田总施氮量22~24千克/亩,注重增施磷、钾肥。大田做好螟虫、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防治,高肥条件下注意防治稻曲病。

2.隆优1875(18优75) 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201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豫审稻2013009)。全生育期163天。株型紧凑,株高115.6厘米,茎秆粗壮,分蘖力较强,主茎叶片数16片,剑叶夹角小。每穗总粒数220.1粒,结实率80.0%,千粒重26.5克。抗苗瘟,中抗穗颈瘟,中抗水稻白叶枯病,感纹枯病。整精米率70.7%,垩白粒率36%,垩白度2.9%,直链淀粉含量15.6%,胶稠度70毫米,粒长5.0毫米,长宽比1.7,透明度2级,碱消值6.6级。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播种量25~35千克/亩,秧龄30~40天,稀播壮秧。6月上中旬移栽,一般中上等肥力地块,栽插规格13.3厘米×30厘米,每穴1株苗;高肥力田块行距可增大至13.3厘米×33厘米,每穴2株苗左右,做到浅插、匀栽。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蘖早生快发,提高穗数;及时晒田,控高防倒;适期收获,减少产量损失;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

3.新粳优1号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201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豫审稻2011001)。全生育期161.2天,株高125.4厘米,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穗长19.7厘米,平均每穗总粒数211.5粒,实粒数154.3粒,结实率73.4%,千粒重23.7克。抗苗瘟(R),中抗(MR)穗颈瘟,中抗(MR)纹枯病,抗(R)白叶枯病。整精米率69.3%,垩白粒率34%,垩白度7.6%,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80毫米,粒长5.4毫米,粒型长宽比1.9,透明度2级,碱消值6.6级。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20~30千克,秧龄30~35天,稀播培育壮秧。6月上中旬移栽,中上等肥力地块栽插规格13.3厘米×30厘米,每穴2~3株苗;高肥力田块行距可增大至13.3厘米×33厘米,每穴2~3株苗。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并配以磷、钾肥;追肥以尿素为主,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蘖早生快发,提高成穗数,幼穗分化后期不再追肥。在分蘖后期应注意及时控水搁田,一般以叶色稍微显黄,脚站地不陷为宜,对于长势过旺的田块应适当重搁。孕穗期应以湿润为主,保持田面有水层。籽粒灌浆期应以间歇灌溉为主,切忌大水长期浸泡,并及时晒田,控高防倒。收获前7天左右断水,适期收获。

4.甬优2640 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选育。201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浙审稻2013024)。2012年引进豫南稻区试种,该品种生育期135天,生长整齐,株高、株型适中,剑叶较挺较宽,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着粒较密,后期转色好,丰产性好,抗倒性较强;谷壳黄亮,颖尖无色,偶有短芒,谷粒圆粒偏长型。每穗总粒数280粒,千粒重25克。叶瘟0级,穗瘟2.5级,穗瘟损失率3.8%,综合抗性指数为1.4。整精米率66.7%,长宽比2.2,垩白粒率23.5%,垩白度3.5%,透明度2级,胶稠度6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8%。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旬播种,育秧播种量25~35千克/亩,秧龄25~30天,稀播壮秧。6月上中旬移栽,一般中上等肥力地块,栽插规格为15厘米×30厘米,每穴1~2株苗;高肥力田块行距可增大至15厘米×33厘米,每穴2株苗左右,做到浅插、匀栽。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蘖早生快发,提高穗数;适期收获,减少产量损失。高肥条件下注意稻曲病的防治。

5.郑稻18号 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200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07033)。生育期145天,株高107.1厘米,每穗粒数130粒,千粒重26克。苗瘟4级,叶瘟4级,穗颈瘟3级,综合抗性指数3.3。整精米率70.3%,垩白米率23.5%,垩白度3%,胶稠度8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下旬播种,亩播量30千克左右,秧龄25~30天。6月中旬移栽,一般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株行距13.3厘米×30厘米,每穴栽插3~4株谷苗;高肥力田块株行距可增大至13.3厘米×33厘米,每穴栽插3株左右谷苗。本田总施氮量控制在每亩15千克左右,一般底肥占50%~60%,分蘖肥占30%,穗肥占10%~20%。分蘖肥宜早施、重施,适当增施钾、锌肥,穗肥看苗酌施。在水浆管理上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成熟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做好穗颈瘟、恶苗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的防治工作。

6.6优53 信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豫审稻2012006)。生育期平均145天,株高120.7厘米,茎秆粗壮。平均每穗总粒数150粒,千粒重26.5克。抗叶瘟、穗颈瘟,中抗纹枯病,中抗白叶枯病。整精米率55.7%,垩白粒率43%,垩白度7.3%,胶稠度76毫米,透明度2级,碱消值6.0级,直链淀粉含量17.5%。

栽培技术要点:在豫南一季中稻区适播期为5月上中旬,亩用种量1.5千克;采用旱育秧或两段育秧技术,培育壮秧;旱育秧秧龄30天左右或两段育秧秧龄达35天左右进行本田移栽。移栽密度为每亩1.5万~1.7万穴,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或16.7厘米×23.3厘米,每穴1~2株苗。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蘖早生快发,提高穗数;及时晒田,控高防倒;适期收获,减少产量损失;做好三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

7.新稻18号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200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生育期150天,株高106.6厘米,穗长15.5厘米,每穗总粒数138.3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5.6克。苗瘟4级,叶瘟2级,穗颈瘟发病率3级,穗颈瘟损失率3级,综合抗性指数2.8。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1%,垩白粒率38%,垩白度3.7%,直链淀粉含量16.1%,胶稠度82毫米。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旬播种,亩播量30千克左右,秧龄30天。6月中旬移栽,一般中上等肥力田块,栽插株行距13.3厘米×30厘米,每穴栽插3~4株谷苗;高肥力田块株行距可增大至13.3厘米×33厘米,每穴栽插2~3株谷苗,做到浅插、匀栽。本田总施氮量控制在每亩15千克左右,一般底肥占50%~60%,分蘖肥占30%,穗肥占10%~20%。分蘖肥宜早施、重施,适当增施钾、锌肥,穗肥看苗酌施,高肥条件下注意防倒。水浆管理上做到:薄水栽秧,前期浅水促苗,中期湿润稳长,够苗适当搁田,孕穗期小水勤灌,灌浆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成熟收割前7天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工作。

8.宁粳3号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选育。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苏审稻200809)。全生育期155天左右,株高98厘米左右。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后期熟相较好,抗倒性较强,落粒性中等。每穗实粒数127.5粒左右,千粒重26克左右。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条纹叶枯病发病指数较低,大田表现抗条纹叶枯病较好,田间各种病害发生较轻或没有发生。米质达国标三级优质标准,口感较佳,有淡雅香味。

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下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3~4千克;秧龄30天左右,6月中下旬移栽,移栽规格14厘米×(25~30)厘米,亩栽1.5万~2万穴,基本苗6万~8万株。大田亩施纯氮18~20千克,并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基蘖肥与穗粒肥之比以7∶3为宜,结合促花肥,每亩施10千克氯化钾。水浆管理上:深水活棵、浅水勤灌促早发,当每亩总苗数达到24万株时,分次轻搁保稳长,后期干湿交替,成熟前一周断水。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注意防治穗颈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等。

9.宁粳4号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选育,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09040)。全生育期平均150天,株高99.1厘米,每穗总粒数144.5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5克。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整精米率67.7%,垩白米率33%,垩白度4%,直链淀粉含量16.7%,胶稠度83毫米。

栽培技术要点:5月初播种,播前用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湿润育秧净秧板播量20千克/亩左右,旱育秧净秧板播量30~40千克/亩,大田用种量3~4千克/亩。秧龄30天左右移栽,栽插密度1.8万~2万穴/亩,基本苗6万~7万株/亩。一般施纯氮14~18千克/亩,底肥与穗肥之比以6∶4为宜,底肥在整地前施入,穗肥宜促保兼顾。水浆管理上,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根据当地病虫测报综合防治纹枯病、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