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气候特点及粳稻套种小麦的生产现状

一、豫南气候特点及粳稻套种小麦的生产现状

(一)豫南稻麦轮作区气候特点及水稻小麦生产情况

豫南稻麦轮作区地处北纬31度23分至32度27分、东经113度45分至115度55分,包括信阳市的八县两区、驻马店的正阳及南阳的桐柏等县市,全区耕地面积接近90万公顷,代表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地理分界线的秦岭—淮河一线穿境而过。该区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自然条件错综复杂,地理地貌迥异,光、热、水等自然因素年际间变幅大,年总日照时数为1 900~2 100小时,年总降水量900~1 4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1℃左右,无霜期长。气候、土壤等条件呈明显的过渡性地带特征,南北方农业特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以稻麦两熟为主的过渡性生态类型区,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土壤下层由于长年渍水缺氧处于还原状态,土质黏重,耕性差,易成垡,适耕期短,种植小麦整地困难,常常造成小麦不能适期播种。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3.3万公顷以上,一季中籼稻约占70%,中粳稻约占30%,水稻平均单产550千克左右;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4万公顷以上,小麦品种以半冬性和弱春性为主,单产310千克左右,与豫北小麦单产水平差距较大。

(二)豫南稻麦轮作区粳稻套种小麦技术的应用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作物免耕栽培较早的国家。1934年5月,一场沙尘暴从美国西部刮起,把3亿多吨土壤卷入大西洋。“黑风暴”惊醒了人们,推动了各种保水保土耕种方法的研究。经过半个世纪,人们开发出免耕法,在英国、荷兰、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开展了免耕栽培试验研究。目前美国已有1/4耕地采用免耕技术,我国发展也很快,四川、湖南、湖北、江苏等省份都进行过小麦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特别是粳稻套种小麦技术。粳稻套种小麦技术是指在粳稻收割前将小麦种子直接人工撒播到稻田里,小麦出苗后收获粳稻,然后进行田间管理的一项小麦免耕种植方法。粳稻套种小麦是一项日趋成熟的技术,在我国江苏、浙江、上海以及河南省沿黄粳稻区已大面积应用。近年来,随着豫南稻区粳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籼改粳”力度的加大,粳稻的推广面积越来越大,2013年达到10万公顷,2014年达到12万公顷,且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豫南稻区通过推迟粳稻播期达到粳稻高产、优质的目的,收获期相应推迟至10月中下旬,这样小麦就面临着粳稻腾茬较晚、不能适期播种的严重威胁,所以推广以粳稻套种小麦技术为主的稻茬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可以尽可能保证小麦适期播种,轻简高效、省工省时,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与示范,粳稻套种小麦技术在豫南部分县区已取得了较大成功。2013年粳稻套种小麦应用面积达667公顷,稻麦两季均获得了高产。2014年粳稻套种小麦推广面积近1 200公顷,一些种植大户从中受益。2015年粳稻种植面积突破13万公顷,粳稻套种小麦这种种植模式在豫南农业生产中正发挥着积极作用,潜力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