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籼稻-小麦耕作制度的形成和现状
据我国古籍和地方志史料记载,豫南很早就有稻作的历史。舞阳、内乡等县发现的稻谷遗存也表明,远在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豫南境内已有稻作栽培。有人认为,1 000年前,豫南以种植粳稻为主,后来引进了籼稻。这一说法有待考证,因为已有研究表明,粳稻进化大约在3 900年前,而进化地在高海拔地区。
豫南“稻-麦”耕作制度由来已久。张衡(78—139年)的《南都赋》中记载,当时南阳一带,不仅创始了水旱轮作的先进技术,而且已经出现了稻麦轮作复种一年两熟制,并认为这种轮作制度的形成,与当时南阳地区较为完善的水利设施密切相关。这应该是豫南最早的在旱地形成的水旱轮作。
稻麦轮作在豫南的驻马店南部、信阳北部及沿淮地区、南阳西南部地区长期存在。息县自古就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的描述。说明在息县的部分耕地上,不仅种植了水稻,也种植了小麦。
但真正实现籼稻-小麦耕作制度规模化生产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南稻作经历了高秆水稻改矮秆水稻(简称“高改矮”)、单季水稻改双季水稻(简称“单改双”)、常规水稻改杂交水稻(简称“常改杂”)三个大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整套以良种为中心的配套技术,推动了耕作栽培制度的深刻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粮食紧缺,以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和年粮食产量为核心的稻茬田利用逐渐受到重视。在豫南北部,稻麦两熟快速发展,稻田复种指数迅速提高。在南部地区,双季稻一度发展到47万亩,而大部分地区也以稻麦两熟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初,随着小麦品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稻麦两熟的单产水平达到或超过双季水稻,而由于季节矛盾和劳动强度小于双季水稻,稻麦两熟也逐步取代了双季水稻。稻麦两熟面积达到历史高峰,总面积超过600万亩,冬闲田面积极少。
豫南籼稻-小麦两熟制之所以能够替代双季稻,是由其比较优势决定的:一是将农民从双季稻全部靠人工手插秧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由于豫南稻区双季稻积温不是特别充足,双季种植季节矛盾突出,劳动强度大。而稻麦两熟耕作制度则可以充分利用豫南稻区冬季的自然条件种植小麦,劳动季节错开,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二是丰富了当地农民主食结构。在稻麦耕作制度形成以前,豫南稻区以水稻生产为主,基本上没有小麦生产,农民的主食结构单一,麦面是稀缺物资,稻麦耕作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吃面问题,丰富了食品结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三是水旱轮作改善了稻田土壤结构和生态环境。从稻田土壤发育来说,水旱轮作有利于增强土壤通透性,防止土壤二价铁离子大量积累和过度酸化,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高作物产量;冬季旱作有利于消灭水稻病虫越冬蛹和菌丝体,减少第二年病虫发生基数,减轻病虫为害。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杂交水稻在豫南的推广应用,水稻每亩单产水平提高了100千克。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仅信阳就有超过200万的外出务工人员,粮食压力大大减轻。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水稻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务工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稻茬小麦有所减少,冬闲田面积也开始大量增加。初步估计,到2005年前后,豫南冬闲田面积超过300万亩。
与此同时,豫南麦茬水稻的单产也徘徊不前,平均亩产不到500千克。部分稻田由于移栽不及时,每亩单产只有400千克左右。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信阳市人民政府实施了以增加油菜种植面积,压缩小麦种植面积为主要内容的“双百工程”,通过改种油菜,改善水稻茬口,保证水稻适龄移栽,实现水稻每亩增产50千克、农民每亩增收100元的目标,稻茬小麦面积进一步减少。而当时由于油菜产量和效益不高,特别是机械化程度低,稻茬油菜也不断减少。
为了解决冬闲田面积过大的问题,近年来信阳市人民政府鼓励农民扩大紫云英的种植面积,但由于效益甚微,农民积极性不高,紫云英的实际种植面积很小。豫南具有传统优势的籼稻-小麦耕作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