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籼改粳”的历史回顾

一、豫南“籼改粳”的历史回顾

豫南“籼改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探索。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河南省几代水稻科技工作者致力于豫南粳稻的发展,为豫南“籼改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和经验教训。豫南“籼改粳”也几起几落,在挫折和失败中站起,在探索和希望中前行。

1.豫南粳稻资源整理和不断丰富 20世纪50年代,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原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柯相颖、黄稻峥、田玉圃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就开始了“籼改粳”的基础工作,着手对豫南地区粳稻品种资源的普查和引进鉴定及利用研究。经过艰苦细致的甄别,共收集到水稻资源材料365份,其中粳稻占28份。其中九月寒种植面积最大,息县香稻丸驰名省内外,推广了九月寒、香稻丸、黑壳糯、猴儿背等粳稻特色优质稳产良种。1957年,信阳专区农业试验站(1958年更名为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50多个粳稻新品种,筛选出早粳品种青森5号、公交12号、元子2号、早沙粳和中粳品种色江克、加笠、北陆12号等在生产中示范应用,但粳稻生产仍然面积很小。

2.豫南双季稻的研发与粳稻面积的扩大 1956年,信阳专区农业试验站开始了双季稻的研究工作。在全区示范推广头季早粳搭配二季中粳双季稻栽培法,当年试种双季稻2 904.8亩,但产量不高,“双季稻”研究和开发遭遇首次挫折。1966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信阳水稻研究所(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开始双季籼稻、双季粳稻、早籼晚粳的三种组合搭配对比和栽培技术研究,证实以头季矮秆早籼搭配二季中粳品种组合产量最高,并以此组合为基本搭配模式开始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利用的中粳品种有早熟农垦58号、中京旭、沪选19号、农垦57、武农早、南粳32等,取得了豫南“双季稻”技术的重大突破。

经过几年艰苦攻关,双季稻生产技术趋于成熟。1971年,信阳地区行署开始在信阳大力推广双季稻,当年信阳农业科学研究所举办了“大苗改小苗、单季改双季”水稻生产技术学习班,来自信阳各个县区的农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160人参加了技术培训,掀起了豫南“双季稻”生产的第二次高潮。到1974年,豫南“双季稻”生产面积达到47万亩,1976年上升到60万亩,“双季稻”两季亩产在700千克左右。

3.豫南水稻-小麦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双季稻的下马 水稻-小麦耕作制度发源于1 900多年前的汉代,经历近2 000年的漫长岁月,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小麦品种和稻茬小麦栽培技术的进步,终于走向成熟,成为豫南真正意义上的稻麦耕作制度。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70年代中期,豫南稻茬小麦每亩单产可以达到350千克,而水稻矮秆品种的应用,使水稻亩产稳定突破400千克,籼稻-小麦轮作年亩产量也可以超过700千克,并有以下优点:一是水旱轮作,减轻了土壤病虫为害,促进了土壤营养物质转化;二是一年两熟,茬口衔接较好,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光温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三是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搭配,缓解了季节矛盾,减轻了劳动强度;四是调整了品种和食物结构,有米有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豫南稻-麦耕作制度的成熟和兴起,对刚刚发展的“双季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双季稻”季节矛盾突出,两季手插秧劳动强度大。从“双季稻”的气候资源来看,豫南日平均气温、大于10℃以上活动积温、无霜期、日温高于20℃天数等重要气候指标,难以满足“双季稻”高产稳产的要求。头季籼稻扬花灌浆适逢高温,产量和品质都受到影响,二季粳稻品种有效生长期缩短,产量潜力下降,导致“双季稻”产量优势不复存在。上述因素成为双季稻难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而稻麦轮作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协调季节矛盾方面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到1977年,豫南“双季稻”生产面积下降到28.3万亩,1979年不足8万亩,1980年急剧下降到不足万亩。而稻麦两熟迅速兴起,截至1990年,豫南稻麦两熟生产面积达到600万亩。而随着“双季稻”面积的迅速减少,豫南粳稻生产面积也随之减少。

4.豫南“籼改粳”概念的形成 现在意义上的“籼改粳”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我国农业联产责任制的推行和籼型矮秆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豫南水稻单产和总产快速提高,豫南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稻米品质下降,优质稻米逐渐成为市场的宠物,价格优势明显。昔日的鱼米之乡由于稻米品质的下降失去往日的魅力。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豫南稻米品质差的状况,农业专家认为,通过籼稻品种改良难以实现大的突破,必须发展粳稻生产,即将豫南的传统籼稻种植区改为粳稻种植区,农民由种植籼稻改为种植粳稻,简称“籼改粳”。20世纪80年代中期,豫南地区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从北方开始引进了大量的粳稻品种进行筛选和示范,也称“北粳南移”,真正拉开了豫南“籼改粳”的序幕。

5.豫南“籼改粳”的发展与挫折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豫南单季粳稻研究和开发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原信阳地区行政公署专题立项组织攻关研究,信阳地区农业局组织农业专家开展大规模的“北粳南移”活动,组织多点生产示范秀优57、黄金晴、花粳2号等品种,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信阳曾掀起两次“籼改粳”热潮,但都以失败告终。1987年,信阳全区粳稻生产面积达到12万亩,由于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三代为害严重,致使粳稻大面积严重减产,平均单产不到300千克,不及同期籼稻的60%,部分田块甚至绝收,且米质变劣,经济损失惨重。1994年,罗山县在三个乡镇种植郑稻5号6 000多亩,也因为稻瘟病和三化螟三代为害而导致严重减产,大部分田块基本绝收。从此豫南各级政府干部、农业推广、科研部门技术人员“谈粳色变”,豫南被有关专家认定为粳稻的不适宜区。直到90年代末,豫南“籼改粳”进入寒冬期,粳稻研发生产再无人问津。

6.豫南“籼改粳”失败的基本教训 21世纪初,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再次立项对豫南“籼改粳”开展研究,技术人员在认真分析总结豫南历史上粳稻研究开发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反思了豫南“籼改粳”历次失败的原因:一是籼粳混淆,只看到粳型品种品质和产量潜力的优势,忽视了籼、粳之间特征特性的巨大差异,将粳稻当作籼稻种,播期与籼稻相同,在豫南地区均安排在4月中下旬,除加大了施肥量以外,其他栽培方法与籼稻基本相同,导致粳稻产量潜力的下降和病虫及高温热害的发生;二是照搬照抄,将“籼改粳”简单化,对“籼改粳”缺乏系统研究,将“籼改粳”与豫南历史上两次大的品种变革“高改矮”和“常改杂”相类比,误以为“籼改粳”就是由种植籼稻改为种植粳稻的过程,也只是更新品种问题;三是技术路线错误,走的是以选用新品种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把生产上出现的一切问题的解决途径全部寄希望于品种的更新,而忽视了对栽培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籼改粳”屡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