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籼改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策略和技术
1.豫南“籼改粳”条件下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 项目通过田间观测调查、小区试验以及对历史资料的对比,阐明了豫南“籼改粳”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一是伴随品种类型更新引起的病虫变化,二是播种期后移水稻生育期后延引起的病虫变化,三是栽培技术措施不同引起的病虫变化。总之,稻苗疫霉病、立枯病、烂秧病、细菌性褐条病、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一代、三化螟一代、大螟、中华稻蝗等病虫发生为害变轻了,而恶苗病、干尖线虫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及虫害稻蓟马、稻潜叶蝇、稻纵卷叶螟、穗期稻螟虫发生为害加重。
2.豫南“籼改粳”条件下主要病虫害变化原因分析 为方便起见,以晚播粳稻的生育期为轴线,根据生育期内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发生程度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如下:
(1)传统的苗期低温病害显著减轻。由于粳稻耐低温性能优于籼稻,加之推迟播种期,粳稻秧田期发育速率快,生长旺盛,水稻苗期的一些低温病害受到显著抑制,稻苗疫霉病、立枯病、烂秧病、细菌性褐条病以及苗稻瘟病基本上没有发生。
(2)完全避开一代螟虫为害。由于推迟播期,有效地避过了水稻螟虫第1代的为害。在豫南地区,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的越冬代成虫盛发于5月中下旬,此时晚播粳稻尚未播种或刚刚发芽,不利于越冬代螟蛾产卵,田间调查未见第1代螟虫为害。
(3)恶苗病成为苗期至孕穗期主要病害。由于粳稻本身易感恶苗病,加之苗期相对较高的温度,更助长了恶苗病的发生,田间调查表明,未浸种及浸种效果差的田块,平均病穴率为10.6%、病株率为2.2%。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①秧苗徒长型。在秧田期,有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长和叶梢狭长,呈淡黄绿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即死去,枯死的病苗靠近地面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粉霉。②分蘖期枯死型。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20~40天陆续出现。徒长并不明显,由于生长受到抑制,和健株相比甚至有矮缩现象,病株往往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提前伸长,剥开叶梢,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长出倒生的不定根,多在分蘖末期枯死。③穗期枯死型。少数病株可以存活到孕穗期,主要表现为病株徒长明显,分蘖少,有的稻穗不能全部抽出,抽出的穗小粒少或不结实,在成熟前枯死。
(4)稻蓟马是晚播粳稻苗期早生快发的重要障碍因子,是豫南水稻秧苗3叶期至本田分蘖期的重要害虫。稻蓟马世代历期短,在23~25℃时,完成一代只需15~18天。常规播种条件下,由于前期温度偏低,稻蓟马发生发展较慢,除非春季高温干旱年份,一般不会造成较大的为害。而“籼改粳”条件下,生长嫩绿,温度适宜,从秧苗期到分蘖末期,一直处在稻蓟马的严重威胁之下。轻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严重的造成大面积枯死,状如火烧。田间调查,“籼改粳”田块稻蓟马平均卷叶率为35.8%,平均百株虫量为543头,严重田块卷叶率达96%以上,百株虫量高达2 700头。
(5)水稻条纹叶枯和干尖线虫病开始侵入晚播粳稻田块。水稻条纹叶枯病被喻为水稻上的癌症,水稻秧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稻株发病后心叶卷曲发软,老叶条纹状,远看似螟虫造成的枯心,病株矮化,分蘖减少,发病植株不能抽穗或抽畸形穗,产量损失很大。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近年来在江苏省大流行,粳稻产量损失惨重。目前豫南稻区在粳稻上已有零星发生,尚未对产量构成威胁,但不可掉以轻心,可以预料,随着豫南粳稻面积的扩大,水稻条纹叶枯病势必会蔓延成灾。
干尖线虫病是典型的种传病害,粳稻发病重于籼稻,主要为害叶片与穗部。叶片受害后,上部叶尖端2~4厘米处卷皱扭曲,呈白色、灰白色的干尖。受害稻株大多可抽穗,但穗短而小,秕谷增加,千粒重下降。目前田间发病率尚不高,在个别感病的粳稻品种上病株率达到了10%以上,在引种时要引起重视。
(6)稻纵卷叶螟为害集中而持久,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豫南常年发生3代,第1代因迁入数量很少,不构成为害;第2、3代为主害代;第3代以后由于当地籼稻叶片老化,不适于其取食,大部分迁出。而由于粳稻晚播,加之叶片浓绿,极易招致稻纵卷叶螟集中产卵,为害期长达70~80天,致使本应迁出的第4代变为滞留型,进一步加剧了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受害重的田块叶片被害率高达90%以上,植株生长停滞,稻穗不能完全抽出。
(7)水稻三大传统病害总体趋于偏轻发生态势。粳稻本身对白叶枯病具有良好抗性,加之近20年来白叶枯病一直偏轻发生,菌原量明显不足,因此,在晚播粳稻田块始终未见白叶枯病的发生。
理论上粳稻易感稻瘟病,但由于推迟播期,苗期温度高,粳稻生长旺盛,抗病力增强,不利于苗稻瘟的发生,从而减少了菌原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稻瘟病的侵染循环,田间观察,叶瘟和穗瘟也少有发生。
纹枯病发病期推迟,与常规播种的粳稻相比,晚播粳稻纹枯病严重度显著减轻,前者的严重度一般在20%~30%,后期不到10%。其原因是粳稻推迟播期,使水稻易感纹枯病的孕穗期避开了7月最有利于纹枯病流行的高温高湿天气。但不可回避的是,与籼稻相比,粳稻易感纹枯病是不争的事实,且品种间的感病程度差异明显,随着晚播粳稻面积的扩大,品种的增多,纹枯病在一些粳稻品种上,尤其是那些优质粳稻品种上,仍有大发生的可能,值得引起关注。
(8)稻曲病已成为豫南粳稻最为严重的病害。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当温度在24~34℃时,最适宜病菌孢子的发育,风雨天气对病菌传播侵染极其有利。诚然,稻曲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不论籼稻或粳稻都有发生,不论早播或晚播,只要水稻扬花期遇雨,稻曲病都能流行。相比之下,粳稻感稻曲病的品种比例大于籼稻,严重程度重于籼稻,即使在粳稻晚播,稻曲病的流行频度依然很高。值得注意的是,粳稻品种间的感病程度差异极大。从江苏引进的武育粳、武运粳、武香粳普遍高感稻曲病,其中武香粳14号感病最甚。2005年调查,病穗率高达46.3%,病株率2.1%,考种发现,空秕率比无病稻穗高出12%,病粒周围3~4个颍花不能受精结实。
(9)三化螟第3代难以完全避过。“籼改粳”的一个主要初衷是希望避开三化螟第3代的为害,但几年的实践表明,“籼改粳”只能避开三化螟第3代的产卵高峰,难以完全避开其为害。原因是三化螟第2代成虫发生期从7月下旬持续到8月下旬,长达30~40天,粳稻的抽穗期部分地落入了三化螟第3代发生期内,并且由于害虫和寄主之间长期建立的适应关系,三化螟第2代成虫会本能地选择在生育期偏晚的稻株上产卵,卵块经过7~10天孵化,可以轻易侵入8月下旬破口的稻穗。调查表明,在不进行药剂防治的情况下,晚播粳稻的白穗率严重田块可达到3%以上。江苏大面积推广粳稻后三化螟迅速回升就是一个现实的例证。
(10)水稻褐飞虱相对偏轻。褐飞虱是水稻三大迁飞性害虫之一,常年7月中旬到8月上旬迁入豫南稻区,喜食处于孕穗灌浆期的水稻,杂交籼稻受害较重。“籼改粳”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褐飞虱的适宜取食期,一般年份褐飞虱发生相对偏轻,为害不重。但在大发生年份褐飞虱亦有成灾的可能。
3.主要病虫害的预警监控 稻曲病、纹枯病、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是豫南“籼改粳”的重要防治对象。为加强预警监控,在平桥、罗山、息县、商城建立4个观测基点,固定专业测报技术骨干开展水稻重大病虫监测工作。每周1次系统调查,每次大田普查面一般在4~5个乡镇,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发展动态,牢牢掌握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准确全面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发生情况、气象条件、苗情长势、土壤墒情等数据。构建了水稻主要病虫害数据库,拍摄水稻主要病虫害及为害状图片1 200幅,定期开展会商分析,准确分析病虫发生趋势,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准确性,为指导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在豫南首次发现并鉴定了两个新的病虫害
(1)潜叶蝇:在信阳农业科学院试验园区发现了为害晚播粳稻的潜叶蝇,经河南昆虫学会理事长、河南农业大学袁国辉教授鉴定,为害豫南稻区的潜叶蝇为稻茎毛眼水蝇(Hydrellia sasakii Yuasa),分类上属于水蝇科、毛眼水蝇属。其幼虫孵出后,迅速潜入水稻叶片、心叶中取食。以幼虫在沟边、田边游草(李氏禾)的叶鞘基部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时成虫开始羽化产卵,第1代幼虫在游草上为害。第2代幼虫盛发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最适宜的温度25~28℃,相对湿度90%以上。喜食分蘖期幼嫩的稻叶,此期常规播种的籼稻已进入拔节期,叶片老化,不适宜稻茎毛眼水蝇取食,而晚播粳稻的分蘖期正处在稻茎毛眼水蝇的最适为害期。
(2)细菌性谷枯病:在息县孙庙乡发现了水稻细菌性谷枯病,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植物细菌病害专家赵廷昌研究员鉴定为Burkholderia glumae(颖壳伯克氏菌),又称水稻细菌性颖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种传病害。谷粒感染后,开始呈现苍白色似缺水状萎凋,渐渐变为灰白色或淡黄褐色,内外颖尖端或基部呈紫褐色,护颖呈暗紫褐色,而穗轴和枝梗均为健全绿色(真菌性谷枯病往往同时为害穗轴和枝梗,造成枯萎症状),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研究发现春雷霉素对该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防治稻蓟马轻简化施药技术 稻蓟马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5~25℃,在江淮流域(及以南)主要为害秧苗及分蘖期的水稻。锉吸水稻叶片取食汁液,开始造成很小的白色伤斑,后形成条斑,最后全叶卷曲枯死。受害秧苗返青慢、发育不良,水田中(主要为两段育秧秧田)能看到成片秧苗发黄,严重的枯死。由于稻蓟马繁殖周期短,故应重视田间测报,必须及时发现、及时防治。项目实施中发现育秧田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既培育了壮秧,又能有效地兼治稻蓟马。完善了拌种法、浸种法和毒土法三种轻简化施药方法,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5-3)。
(1)拌种法:用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拌种,用药量为干种子重量的0.6%~1.1%,用常规方法浸种后拌匀药剂,然后播种。
(2)浸秧法:移栽前把受害秧苗的上半部放入40%乐果或90%敌百虫1 000倍液中浸1分钟,再堆闷1小时后栽植育秧田。采用无纺布全程覆盖既培育了壮秧,又有效地防治了稻蓟马。
(3)毒土法:人工栽插田水稻移栽前亩施吡虫啉有效成分4克,机插秧田按亩施吡虫啉有效成分4克的剂量拌细沙直接撒入秧盘,因吡虫啉具有内吸作用,撒于稻田后,通过根系吸收能使整株秧苗体内均含有药液。当稻蓟马吸食秧苗汁液后,即被毒死,杀虫效果可达95%以上,持效期25天以上。
表5-3 根际施药防治稻蓟马药剂筛选
6.防治粳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药剂 粳稻中后期主要以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螟虫、稻纵卷叶螟为害为主,按照农业部颁布的GB/T 17980.1—2000杀虫剂防治水稻鳞翅目钻蛀性害虫,GB/T 17980.2—2000杀虫剂防治稻纵卷叶螟,GB/T 17980.20—2000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GB/T 17980.19—2000杀菌剂防治水稻叶部病害田间药效试验准则,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了一批高效低毒的新药剂并在生产上得到了验证(表5-4)。
在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始盛期和高峰期各用药1次,12.5%氟环唑(SC)50毫升/亩第二次施药后7天、14天的防病效果分别为96.63%、94.29%。25%嘧菌酯(SC)30毫升/亩处理区第二次药后7天、14天的防病效果分别为80.77%、81.02%,低于12.5%氟环唑(SC)50毫升/亩处理区;24%噻呋酰胺SC对控制水稻纹枯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药后15天对纹枯病病穴率和病情指数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达83.33%和92.59%,药后30天的校正防治效果为90%和97.16%,与其他各药剂处理间差异极显著。12%井冈A·苯醚甲WP80克/亩第二次药后7克对水稻纹枯病防病效果为80.76%,与25%嘧菌酯SC 30毫升/亩处理区的80.77%相近。但对水稻纹枯病持续控制能力明显不如25%嘧菌酯SC,第二次药后14天的防病效果下降明显,仅为62.31%,低于25%嘧菌酯SC 30毫升/亩处理区的81.02%;每亩用30%己唑醇悬浮剂10克+25%嘧菌酯悬浮剂10毫升、30%己唑醇悬浮剂15g+25%嘧菌酯悬浮剂15毫升、30%己唑醇悬浮剂10克、30%己唑醇悬浮剂15克、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5毫升、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g,第二次药后14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29%、88.00%、74.72%、78.65%、73.44%和69.75%。
表5-4 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在水稻破口前期和齐穗期施药2次,以下药剂可有效控制叶瘟和穗颈瘟的为害。末次药后15天,戊唑醇·烯肟菌胺20%悬浮剂100、150、200ga.i./公顷的校正防效分别为71.52%、80.96%、85.99%,其药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150ga.i./公顷与200ga.i./公顷有显著差异但未达极显著水平,戊唑醇·烯肟菌胺20%悬浮剂150ga.i./公顷与三环唑20%可湿性粉剂300ga.i./公顷无显著差异;42%咪鲜胺·甲硫灵WP使用量在1 050克/公顷时,对水稻叶瘟的防治效果为81.74%,与传统药剂20%三环唑WP使用量1 200克/公顷时的防效82.15%相近,无显著差异;4%春雷霉素水剂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63克/亩和70克/亩的处理在药后10天的平均防效均达到80%以上,并且对供试作物水稻生长发育未产生不良影响;20%稻瘟酰胺悬浮剂每亩2剂量27克、23.5克和20克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63%、79.02%和77.18%,对照药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50克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为70.10%;稻瘟病严重时,可以适当提高用药量。各供试药剂对水稻生长发育未产生不良影响(表5-5)。
表5-5 不同药剂防治稻曲病试验药后30天防治效果
续表
在破口前7天和破口期2次用药的情况下,下述药剂对稻曲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每亩用30%丙环唑·咪鲜胺EW 60毫升、80毫升,对稻曲病防治效果分别为93.42%、96.16%,防效随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每亩用30%爱苗SC 15毫升在水稻孕穗末期及齐穗期各用药1次,平均穗发病率为3.8%,病情指数为0.94,防治效果达94.6%;用43%好力克SC 15毫升的平均穗发病率5.3%,病情指数为1.85,防治效果达89.4%。与对照药剂5%井冈霉素AS 250毫升相比,防效分别高18.1%及12.8%,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40%氟硅唑·多菌灵20毫升/亩防治稻曲病,在破口前7天和破口期两次用药,穗防效、粒防效分别为64.54%、66.67%,均比对照药剂30%爱苗15毫升/亩在破口前7天一次用药的效果稍低,无显著差异;27.12%铜高尚悬浮剂于水稻破口期施药1次,防治稻曲病效果达81.84%,较常规使用药剂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66.81%的防效的差异达显著水准。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克/亩对稻曲病和纹枯病防治效果较好,在实际生产上可广泛应用。
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穗期稻螟虫的药效试验结果见表5-5。20%氯虫苯甲酰胺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用量分别为150毫升/公顷、450毫升/公顷时,在药后7天的保叶效果分别为88.6%、79.7%,在药后14天的保叶效果分别为90.9%、86.2%。施药后10天,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9ga.i、12ga.i和15ga.i/公顷,40%毒死蜱乳油470ga.i和520ga.i/公顷,40%丙溴磷乳油480ga.i和500ga.i/公顷的防效均>80%;1.8%阿维菌素EC750毫升/公顷在药后14天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由药后7天76.7%上升为81.2%,可见,以上几种药剂均能作为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穗期螟虫的较理想药剂(表5-6)。
7.豫南“籼改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 鉴于粳稻晚播条件下病虫发生虽然有轻有重,但和常规播种的籼稻相比,病虫害的发生依然是横在豫南稻区“籼改粳”道路上的一道绕不开的屏障。要想有效地解决病虫为害问题,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任何单一的防治手段都难以奏效。为此,提出以下综合防治对策。
表5-6 氯虫苯甲酰胺毒土法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1)牢固树立农业防治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充分肯定粳稻晚播对一些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作用,正确认识晚播带来的一些新的病虫害变化。二是要大力发挥粳稻品种抗病虫作用,果断淘汰那些高度感病的品种;在兼顾高产优质的前提下,要优先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调查发现粳稻品种间对恶苗病、稻曲病的抗性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三是要把合理施肥,科学灌水落到实处,切忌偏施氮肥,长期深灌。
(2)切实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稻田有一支庞大的天敌队伍,对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遗憾的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大量盲目地滥用农药,对害虫天敌杀伤严重,造成了害虫越治越多的尴尬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搞好病虫测报,杜绝打“保险药”。二是要严格执行防治指标,改变见虫就治的思维定式。三是要改进施药方式,提倡隐蔽施药,局部施药。例如,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药剂浸种,发病期喷药几乎无效;防治稻蓟马可以选择内吸性强的杀虫剂浸种、蘸秧或拌毒土撒施。四是要优先选用对天敌比较安全的生物农药,杜绝高毒农药的使用。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化学农药依然是解决突发水稻性病虫害的首选措施。要用好这一重要杀手锏,一是要明确防治对象,确保对症用药。如防治恶苗病,用施保克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用杀螟丹浸种;防治条纹叶枯病,要杀灭传毒介体灰飞虱;防治稻螟虫,可选用杀虫单、杀虫双;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蓟马、潜叶蝇,可选用阿维菌素、多杀菌素;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噻虫嗪、扑虱灵喷雾和敌敌畏熏蒸。二是要掌握最佳用药期,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如防治纹枯病应在发病初期喷药施爱苗或井冈霉素;防治稻曲病要在水稻破口前5~7天喷施井冈霉素或有机铜杀菌剂,发病后施药几乎无效。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螟虫在卵孵盛期用药效果最好。三是要注重药剂的合理混配,能兼治的不单治,能一次施药的不分开施药。如孕穗初期正是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同步发生期,可选择杀虫单同井冈霉素混用;破口期是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第3代、稻飞虱的集中为害期,可采用杀虫单、扑虱灵、井冈霉素三元复合,于破口前5天和齐穗期连续用两次药,对晚播粳稻中后期病虫害有显著的兼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