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移栽技术

三、移栽技术

(一)整地

移栽前耕整是豫南粳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稻田整地的目的是通过整地技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使之适于水稻生长发育,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土壤环境。整田一般包括耕翻、晒垡、耙地、平整等作业环节。水田整地有旱整地和水整地两种方法。

旱整地是秋季或春季旱翻、旱耙、旱平。豫南是传统的稻麦油二熟区,对于只种植一季水稻的田地,可进行秋整田。是在水稻收获后,及时旱翻,第二年春季旱耙、旱平。秋翻有利于冻垡熟化土壤,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翻压杂草减少病虫害,具有灭虫灭草的效果,对于种植小麦或油菜的田块,在小麦、油菜收获后旱犁旱耙,然后灌水整田,移栽前带水平田。

水整地主要是低洼存水地或久水田,采用水耕水耙水平的方法。漏水田灌水后,耕耙有利于土壤闭塞保水,或是旱翻后在移栽前带水整地。一般是在整田前放水泡田3~5天,待土壤泡透后,用水田拖拉机配带不同的整地机械带水整地。传统的犁耙技术不再详细介绍,这里重点介绍激光平地和旋耕技术。

1.激光平地 激光平地技术是高科技激光控制技术与常规机械平地技术相结合的土地平整新技术,是利用激光来控制拖拉机上铲运设备的升降,实现农田的精细平整。激光平地有以下几个优点:

(1)田块较平整。激光平地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平整后土地较平,土地高低差在1厘米范围内,达到寸水不露泥,水层深浅一致,有利于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和效果,便于田间管理。

(2)提高单产总产,增加经济效益。利用激光技术精密平地后,地块平整误差小,使播种深度均匀,出苗整齐,使作物在整个生长阶段都能获得所需的最佳水层,提高了作物产量。

(3)节省用水、降低费用。利用激光技术精密平地,在100米范围内,可达到高差1~2厘米的平面,解决传统大水漫灌方式下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减少肥料流失。

2.旋耕 水田旋耕机是水田耕整地的主要作业机具,以拖拉机为行走和作业动力,靠一组安装于水平轴上的弯刀回转来实现土壤耕耘作业。一次旋耕能达到一般犁耕和耙地作业几次的碎土效果,耕层透气透水,耕后地表平整,对土壤湿度适应范围较大,有利于水稻根系发育。

3.翻耕 旋耕与翻耕一般要交替进行。翻耕是使用犁等农具或机械将土垡铲起、松碎并翻转的一种土壤耕作方法。旋耕是利用旋耕器绕立轴旋转,使切刀将土切碎,达到碎土、起浆的作用。旋耕整地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省工省钱,但耕层浅,易漏水,杂草较多。旋耕不利于土壤熟化和培肥地力,而且水稻根系发育浅,不利于吸收利用深层土壤的养分。生产实践证明最好是翻耕、旋耕结合,旋耕2年、翻耕1年,这样加深耕层,既达到了整地目的,也降低了成本,有利于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旋耕与翻耕交替进行,具有以下优点:

(1)省时省力。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翻上来,有开沟闭垄的作用,耗油量大,成本高,而且用工量大,而旋耕将其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且旋耕碎土效果较好,效率高,旋耕与翻耕交替进行,可以省去反复翻耕、耙地等环节,省时省力。

(2)改善土壤结构。翻耕整地具有翻土松土作用,有利于土壤熟化和根系伸展。但有时将生土翻上来,土温低,肥劲差。而旋耕则可以将翻上来的生土旋碎,解决翻耕带来的问题。所以旋耕与翻耕交替进行,有利于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3)有利于去除杂草种子。旋耕与翻耕交替进行,可将杂草种子、地下根茎、病菌孢子、害虫卵块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对于减少病虫草害具有一定的作用。

4.水田整地的标准 水田整地是为大田移栽做好准备,秧苗移栽质量、秧苗移栽后返青时间长短、大田管理措施是否到位,都与水田整地质量有关。整地质量较高的田块,移栽后便于田间管理,秧苗整齐,群体质量高,水肥利用率高,杂草较少。水田整地是在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垡片泡透后即可进行水整地,水田整地可以结合翻地、耙地、平地,也可旋耕后平地。

水田整地的标准:

(1)田要平。田面平整要求高差不超过2厘米,最好用激光平田技术,使高差不超过1厘米,全田整地均匀一致,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平整暄松的田面有利于秧苗移栽后快活早发,减少返苗时间,便于早分蘖。同时便于水肥管理,灌水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灌遍整田,排水时能及时排尽,减少水肥损失,提高水肥利用率。

(2)泥要活。水田整地要将泥浆整活,做到上糊下松,上糊下松是指水田表面泥水融合软活,下部土团较大,暄松,具有足够的塇土层通气性好,水整地深浅一致,搅浆整地深度为12~15厘米。整活的泥浆有利于插秧、插秧后返青和根系的发育。

(3)无杂草。结合翻地将杂草或秸秆深翻,平地后田面无杂草,便于人工或机械操作。

对于手工插秧的田块,应当及时翻地,翻地不及时土壤黏重,泡地过程中土不开,就很难保证整地质量。整地应做到在保证整平度的前提下,达到上细下粗的标准,既要保证插秧质量,又要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对于机械插秧的田块,由于插秧机的重量重,整地要求比较严格。机插秧地的翻地不能过深,翻地过深时犁底容易不平,造成插秧深度不一致,一般旋耕深度10~15厘米,犁耕深度12~15厘米,不重不漏。耙地使用大型拖拉机时,尽量做到其轮子不走同一个位置,以便减少底部不平。耙地后的平整度应在3厘米以内。结合插秧机的作业性能和秧苗特点,大田整地要达到以下要求:一是田面平整,在3厘米的水层条件下,高不露泥,低不淹苗,栽秧后寸水棵棵到。二是田间无杂草、稻茬、杂物,对秸秆还田且灭茬效果欠佳的田块,务必要在耙地时结合人工踩埋,清除田面残物。三是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四是泥浆沉淀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混浊。

对于抛栽田块,因为秧苗较小,对于整地要求也比较高。一是要平,田面高差不超过3厘米,在3厘米的水层条件下,高不露泥,低不淹苗;二是要活,整田要求泥浆要整活,表层泥浆较多,秧苗抛起落下后能够根部入泥;三是无杂草,田面有杂草杂物影响抛秧苗入泥,不能及时扎根,或落田姿态不正,影响秧苗正常生长。

(二)封闭灭草

水稻田杂草的种类很多,密度高,为害期长。各地杂草发生种类不同,在豫南稻区常见的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杂草中以稗草发生和为害面积最大,其次为异型莎草、千金子、眼子菜、野慈姑、萤蔺、泽泻、节节菜、鸭舌草等。如化除技术不到位或除草剂选用不当,不仅影响除草效果,甚至引起药害,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生产,所以水稻田化学除草非常重要。

稻田除草方法一般以封闭除草为主,茎叶除草为辅。如果田间杂草较多,建议二次封闭为佳,移栽前和移栽后各封闭除草1次,如果杂草较多,再补除1次。移栽前药剂封闭除草,可以很好除掉较难去除的杂草,且施药方便,安全性好。封闭除草通常是在插秧前3~4天进行,将除草剂制成药土、药液或药肥,药土、药肥采用措施法,药液采用喷雾法。

机插秧由于移栽前整好的田块需镇2~3天,而且秧苗较小,缓苗时间长,如果移栽前不进行封闭灭草,杂草发芽生长,给除草带来困难。机插秧除草一般采取两次封杀法。在整田结束时趁水混浊用80%丁草胺乳油1.5升/公顷或12%恶草灵乳油2.25~3.00升/公顷或30%直播宁(丙·苄)可湿性粉剂1 200克/公顷拌细土撒施,保持3厘米水层,2~3天后插栽,移栽后2~4天按上述方法再除草1次。

易产生药害的药剂,应提前5~7天封闭除草,具体根据药剂使用说明要求使用,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求整田要平,严防低洼地产生药害,较高地方泥土露出水平面除草效果差。

二是选择安全、高效、广谱除草药剂。

三是要打早打小。在豫南稻区粳稻播期晚,移栽期温度较高,杂草生长较快,要及时用药。

四是做好水层管理,水层一定要适宜,切忌深水灌溉造成药剂浓度过低,或水层太浅,田间耗水量大而过早落干,降低药效。

(三)豫南粳稻主要的移栽方式

豫南粳稻播期推迟,移栽期气温较高,但总的来看,和籼稻移栽主要方式没有太多差别。豫南稻区粳稻移栽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人工移栽,即常说的手插秧,二是机械插秧,三是抛秧。

1.手插秧

(1)秧龄。水稻秧龄是检验秧苗是否健壮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秧龄的秧苗,其生理、生育特性不同,适应性和生产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掌握适宜秧龄移栽,也是豫南粳稻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手插秧秧龄弹性较大,但也要在适宜的范围内适时移栽。短龄小苗虽然移栽后发根较快,但根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储积不足,小苗组织柔嫩,移栽时植伤大。秧龄过长,秧苗过大,则组织老化,生活机能衰退,发根能力减弱,插后成活延迟,易造成减产。秧龄适中的秧苗发根力较强,成活较快,适龄移栽对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作用。在豫南稻区,人工手插秧以拔秧时秧苗不断较为合适,一般情况下,在5.5叶左右秧苗已具有较强韧性,不易拔断。从时间上判断,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秧苗生长较慢,一般需30~35天,温度较高时,秧苗生长较快,25天左右即可。正常年份,4月下旬播种,满月秧即可移栽,粳稻播种期推迟到5月中下旬,秧龄23~25天即可移栽。

(2)移栽密度。在中等肥力土壤上,移栽规格行穴距一般为30厘米×13.3厘米至30厘米×16.5厘米,每亩移栽1.3万~1.5万穴,不同品种、不同地力、不同移栽时期,移栽密度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密度。

(3)移栽时注意事项。一是浅水移栽。移栽时带水移栽,水层不宜过深,以浅水为主,水层不能淹没心叶,以防施用除草剂时对生长点造成为害。二是插足基本苗。常规品种每穴6~8株苗,杂交品种每穴5~6株苗,基本苗7万~8万株/亩。三是力求均匀。手工插秧力求做到行直、穴匀、棵准,条件好的地方可以牵绳移栽。插秧深度2~3厘米,插后查田补苗,做到不伤苗、不窝根、不插死簇。移栽要求随拔随栽,不栽隔晌隔夜秧。

(4)豫南手工插秧应用情况。豫南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域,豫南粳稻以信阳地区为主,包括南阳、驻马店的部分粳稻种植区域。豫南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和其他传统水稻种植区域一样,多年来手工插秧一直是水稻主要的移栽方式,目前豫南粳稻仍有相当面积的手工插秧面积,特别是在南部山区,手工插秧比例更大。手工插秧主要以水稻种植面积较小的个体种植户为主,稻田面积较小,人均耕地面积较小,规模化程度较低,机械应用困难,粳稻移栽方式仍是传统的手工插秧方式。由于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在中部浅山丘陵和北部平原稻区仍有一定面积的手工插秧,也主要是种植面积较小的种植户和地理条件较差的地区。

2.机械插秧

(1)秧龄。豫南粳稻播期晚,温度高,秧苗长势快。由于机插秧秧苗播种密度大,秧底田分蘖较少,综合考虑秧苗素质、秧苗盘根时间长短和适宜机插的秧苗高度,豫南粳稻机插秧一般4叶前后移栽,秧龄17~20天,苗高15~20厘米,白根10条以上,盘根紧密,提起不散,形同毯状,土层厚2厘米左右,秧苗分布均匀。农业生产中具体移栽时间要根据秧苗长势、天气条件等多种因素,如气温较低,秧苗长势较慢,秧苗较小,可以适当延长秧龄;如果秧苗生长较快,则可以适当缩短秧龄。机插秧秧龄,以盘根紧密、秧苗高低适中为宜。

(2)移栽密度。相对籼稻而言,粳稻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耐密植。在豫南稻区,粳稻栽插密度要比籼稻大,本田基本苗也较多。但也因品种特性、移栽时期、秧龄长短、土壤肥力、施肥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植株较矮、分蘖力较差、抗倒能力强的粳稻品种,或者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块,机插秧密度适当大些,基本苗适当增加,反之亦然。豫南杂交粳稻移栽密度一般株行距是30厘米×16厘米,每亩移栽密度1.39万穴左右,每穴3~5个苗,基本苗4万~7万个;常规粳稻移栽密度一般株行距30厘米×14厘米,本田每亩移栽密度1.59万穴,每穴4~5个苗,每亩基本苗6~8万株。具体移栽密度和基本苗数还需要根据品种特性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而定。

(3)移栽时注意事项。

1)整好田。机插秧对整田要求较高,要达到田平泥烂无杂草,一方面便于机械操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快活早发。

2)移栽前需镇田。为了提高机插质量,本田耙地后须经一段时间沉实,泥浆沉淀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土质及泥水糊度情况而定。一般沙质土需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2~3天,黏土需沉实4天左右。若田脚较烂,泥水较糊,沉实时间需更长些。总体的沉实要求是泥水分清,沉实不板结。镇后本田机插,有利于提高移栽质量,减少补秧,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3)移栽前保持浅水层或无水。机插秧移栽时对本田水层要求较高,本田水层过高容易漂秧或淹苗。机插秧移栽时尽量不留水层,即使不能排尽明水,也只能保留浅水量,水层0.5~1厘米。不留水层或浅水层即能保证浅插且可以减少漂秧的产生。切忌因田块不平造成积水淹苗现象。移栽后保持田间浅水层,等秧苗返青后再适当增加水层,但也不能水层过深。

4)栽后及时查苗补苗。机插秧秧苗要均匀一致,无空穴,盘根牢固,这对育秧质量要求较高,每个秧盘1厘米以上的空穴不超过5个,更不允许有超过2厘米的空穴。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天气条件、育秧基质以及人工或机械播种等因素影响,播种均匀度差,空穴率多,或秧田管理不到位,造成出苗不整齐或缺苗,机插时容易造成漏插,出现断条现象。盘根不好或盘土较散也会影响到插秧机正常作业,导致插秧机纵向送秧无法到位,秧针取苗少或取不到苗,造成漏插或断条现象。为保证田间秧苗整齐不缺苗,须对漏插或断条地方进行查苗补苗,查苗补苗须在移栽后1~2天内进行人工补栽,才能保证秧苗生育进程一致,为粳稻高产打下基础。

(4)豫南粳稻机插秧应用情况。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水稻规模化种植程度越来加高,而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人工插秧成本越来越高,大面积流转土地者从插秧效率、效益等方面考虑,正在加快改变传统手工插秧方式为机插秧。目前豫南粳稻机插秧应用主要以有较大规模的种植户为主,部分具有完善的农机农艺相结合技术的农机合作社,开始专门从事机插秧育秧、插秧业务,为规模较小没有插秧机械的农户服务。

3.抛秧

(1)秧龄。抛秧秧龄较短,弹性小,必须根据大田腾茬、耕整时间进行育秧。要做到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豫南粳稻播期晚,温度较高,秧苗生长较快,抛秧秧龄一般15天左右,叶龄3~4叶,苗高12~16厘米,苗基部扁宽,叶片挺立有弹性,叶色翠绿;无病虫草害;秧苗发根力强,提起不散,抛栽后活棵快、分蘖早。

(2)抛栽密度。抛秧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秧苗素质、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抛秧期的早迟及栽培技术策略等各种因素综合确定。通常抛秧基本苗应比同秧龄手插秧增加5%~10%,常规粳稻比杂交粳稻密度稍大。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抛栽,基本苗以4万~5万个/亩为宜,常规稻以7万~8万苗为宜,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提高成穗率。如秧苗素质差,土壤肥力低,施肥水平不高,抛栽密度可增加,以增加穗数来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豫南粳稻抛栽密度一般为1.5万~1.7万兜/亩,每兜2~5粒种苗,基本苗达到4万~8万个/亩。

(3)抛栽需注意的事项。

1)整好大田。抛栽对整田要求也较高,和机插秧相近,要求田平、泥烂、无杂草。表层不烂或田面有杂草、秸秆等异物,均不利于秧苗根部入泥。

2)控制好水层。由于水稻抛栽是利用人工或机械将秧苗抛在空中,利用秧苗根部泥坨的重量,从空中自由落体到大田中,泥坨直接落入泥浆中,秧苗根部泥坨重量小,秧苗叶片较多形成阻力,泥坨入泥力量较小,所以要求抛栽时最好排净明水,湿润抛栽,即使留有水层,深度也不超过1厘米,如果抛栽时水层过深,水深减小了秧苗土坨接近泥浆时的冲力,不能进入泥浆中固定,而多呈斜卧状态或漂秧,影响抛栽质量,严重时会直接导致移栽失败,返回重插,费时费工。

3)抛栽要均匀。抛栽时力求均匀,可分批抛栽,力争使其均匀。

(4)豫南粳稻抛栽应用情况。豫南粳稻抛栽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是“水稻抛植苗泥质法育秧技术”的完善和该项技术的简单可靠、容易操作,推动粳稻抛栽的发展,在部分县乡已成为水稻主要的移栽方式,受到部分种植户的青睐。一些小规模的种植户和零散种植户,逐步掌握了这门技术,并开始在生产中应用,一些插秧机械不足的大规模生产企业,为了提高效率,机插秧和抛秧同时使用;还有一些合作社,专门从事抛秧育秧业务,提供给水稻生产面积较小的用户,从中获得利润;在发展较快的县区,抛秧已成为部分乡镇的主要移栽方式。

(四)影响豫南粳稻移栽密度的因素

适宜的移栽密度是豫南粳稻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高产栽培技术要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还要构建高质量的群体,使个体与群体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肥水条件,发挥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的目的。确定适应插秧密度的因素较多,一般来说,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根据品种特性 一般生育期较短的品种,生长速度较快,有效分蘖期较短,和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相比,最后成穗数较低,所以应当增大移栽密度,增加主茎数以弥补分蘖穗的不足;分蘖能力强的品种,移栽密度适当低些,可以依靠分蘖增大群体。

在豫南稻区,杂交粳稻品种和常规品种均有一定的应用面积。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秧苗粗壮,根系发达,个体优势强,分蘖进程比常规稻快,茎秆粗壮且穗大粒多,成穗率高。常规粳稻植株较矮,耐肥抗倒能力强,株型较紧凑,适宜密植,分蘖力比杂交粳稻差。所以在移栽时,常规粳稻一般比杂交粳稻密度大。一般情况下常规粳稻移栽密度比杂交粳稻多0.2万~0.4万穴,基本苗5万~8万。

2.根据秧苗素质 秧苗素质差,返青时间长,受损率大,个体素质差,需要增加群体的数量,要适当提高移栽密度;稀播壮秧育出的秧苗,个体素质较高,返青快,分蘖力强,应发挥个体优势,可以采用少本插植。

3.根据移栽时期 一般来说,在移栽期较迟、秧龄较长的情况下,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个体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田分蘖较少,应适当增大密度以弥补个体不足。小苗移栽,在秧底田时间较短,移栽时分蘖较少,分蘖主要在大田进行,移栽密度要小一些。

4.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 “肥田靠发,瘦田靠插”。肥田适当放宽密度控制分蘖数过度发展,不仅有利于调节群体和个体的生育矛盾,而且对防治病虫害、倒伏也有重要作用;田块肥力较差,秧苗个体生长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养分,分蘖减少,应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增加主茎数,弥补个体的不足,构建适宜的群体。

(五)不同移栽方式的优缺点

1.手插秧的优缺点

(1)传统的种植方式,技术简单。手插秧是传统的水稻移栽方式,农民应用非常熟练,从育秧到移栽及大田管理,结合豫南粳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一般农户都能应用较好。

(2)秧苗期弹性大,受茬口、田地平整情况影响小。对于家中有劳动力、水稻面积较小的农户来说,手插秧操作简单,在水稻适栽期内随时移栽,不用投入插秧机械和其他投入,特别是在田块较小不适宜机插,手工插秧仍是较好的水稻移栽方式之一。

(3)密度难以保证。豫南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要求亩栽1.3万~1.5万穴,而由于手工插秧随意性大,很难达到标准要求,移栽密度难以保证。

(4)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手插秧每人每天连拔带插不超过1亩。

(5)植伤重,缓苗期长。由于豫南粳稻移栽期温度高,手插秧秧苗损伤大,缓苗时间长,一般手插秧缓苗期在5天以上,不利于粳稻快生早发。

2.机插秧的优缺点

(1)效率高,劳动强度小。机械插秧效率高,每台机器每天可以插30~50亩,但每台机器除操作人员外还需要配备运秧等劳力辅助。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机插秧优势明显,可以大大提高移栽效率,使水稻在适栽期内适时移栽,有利于提高产量。

(2)能保证移栽密度。机插秧由于株行距固定,定苗移栽,插秧有序,插植深度适宜,能够保证本田移栽密度,这也是机插秧能够取得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整田要求较高。机插秧秧苗较小,对田地平整要求较高,在移栽时需要控制水层。

(4)秧龄弹性小。机插秧因为在育秧盘内育秧,秧苗期弹性较小,需要提前做好规划,需要根据整地情况和上茬作物腾茬时期有计划地分批育秧、分批移栽。

(5)秧苗植伤率高,缓苗时间长。机械插秧过程中秧苗有一定的损伤。秧苗缓苗较手工插秧长。

3.抛秧的优缺点

(1)操作简单,省时省工。“泥质法”育秧技术的应用,使抛秧育秧更加简单,抛秧受田块形状、人力限制小,操作简单。抛秧劳动强度小,便于掌握,每人每天可抛秧8~10亩,可以大大提高粳稻移栽效率。

(2)植伤小或没植伤,缓苗期短,分蘖早,低位分蘖多。抛秧因为采用钵体育秧盘育秧,移栽每个钵体自成一兜,基本不会造成植伤,移栽后很快扎根生长,基本没有缓苗期,移栽后秧苗返青快。

(3)能够保证基本苗数。豫南粳稻抛秧根据大田面积确定育秧盘数和种子量,可以保证每亩的基本苗数,有利于提高粳稻产量。

(4)秧龄弹性小。由于抛秧是在育秧盘内育秧,豫南粳稻苗期温度较高,秧苗长势快,秧龄弹性更小,因为一旦秧龄过大,容易串根,不利抛栽,所以受田地平整情况和前茬腾茬影响较大。

(5)对整田要求较高。由于抛栽秧苗较小,抛栽对秧田平整要求更高,且抛栽时为了避免漂秧基本不留水层,对于水利条件不好的地区仍有一定难度。